资料阅览数学三年级数学

重叠问题评课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10-31 16:2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重叠问题
  •   公告:

    

听《重叠问题》

上周听潘老师的录像课《重叠问题》,没有高水平的课件,也没有华丽的学具,有的是朴素的设计和巧妙的思路。潘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教师专业素养,如教学机智、幽默,特别是不断追问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解答,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都是我要学习的。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在这次听课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更具特色。潘小明老师《重叠问题》中,把问题放在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跳绳、踢毽子比赛中探究解决,这些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模拟生活的情境中感悟数学,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读透教材,读懂学生,寻找问题空间,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诚如《重叠问题》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本节课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了解更多地关于本节课的一些材料之后,我知道了在教学本课前潘老师有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1、书上有一重点句:“用图表示就清楚了,有3个重复的。”潘老师的思考是:不用图就不清楚吗?2、孩子有哪些基础?一方面是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集合的知识基础有没有?3、给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最适合?潘小明老师的《重叠问题》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老师读懂学生、读透教材的重要性。他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与深入的思考。总之,他相信孩子是聪明的,他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值得学习。
第二,注重思维过程, 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解答。
课中在学生交流用图表示出参加跳绳、参加踢毽、既参加踢毽又参加跳绳的人数时,学生的展示让老师们着实佩服。在学生们的交流中,逐步呈现出标准的集合圈的画法。课中潘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课堂中他不断追问:“还有其他想法吗?”当孩子们无法回答时,老师的引领作用就体现了:“你们没有了,我还有” 。课后细细想来,学生的出色表现正是在潘老师这些话的引导、鼓励下,一步步诱发出来的。在老师的理念下,孩子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敢于批判同学的答案,这种质疑的精神不就是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品质吗?在教学时要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允许学生说错,学生学习中会有失败,在失败中得到知识,在失败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潘老师善于把握住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谙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激情加幽默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总体感受是他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引导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我听过的特级教师的课堂中,尽管每个人的风格有所不同,还是可以找到他们的课堂中的许多共同的特征:
“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让师生双方共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场所就是“快乐课堂”。从课堂上不时传出的笑声、掌声,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快乐课堂”的魅力。
“一退一进”:“退-退-退”,知难而退,退到学生的经验起点,退到最简单,而后“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用陈省身老师的话说,就是“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
“差错”:课堂就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首先要能容错,用积极的欣赏的心态面对学生出错,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差错,让差错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等待”: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您急吗?其实名师心里也会有一点点急的,但是不能表露出来,“探究是快乐的,合作是开心的,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耐心的静待花开,静心的去倾听花开的美妙之音……”
 

上一篇文章: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下一篇文章:9加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