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三年级数学

第四单元《加和减》教材分析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08-12-06 12:2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第四单元《加和减》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个编写特点。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4) 加强估计。

结合口算教学,教材从两方面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是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从而学会估算的方法。如第40页第5题与第42页第5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如第40页第6题。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中间那条路最近,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比较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内涵就更丰富了。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老虎馆,即44+42;另一条是经过熊猫馆,即35+54,这两条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也有两条路可以走,分别是44+52和35+38,后一条路只要走七十多米。显然小红走的路比小明近。第42页第6题通过估计可以发现足球价钱最贵。

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材有两个编写特点。

1) 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3页例题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解法有两种。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教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线段图。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已经画了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多数学生能够从“倍”的意义出发,画出与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同样长的三段来表示上衣的价钱。预计学生会有两种画法。 

这种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学生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也允许是多样的。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想想做做”第1题用图表达了红线条的长度是蓝线条的4倍,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图的理解。

2) 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例题中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的变化线索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

① “试一试”是例题的延续,从求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是问题变式。问题虽然不同,但求总和与求相差数在思路与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

② “想想做做”第2、3题是从“几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过渡。第2题用线段图呈现“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图中得到解法的启示。第3题用表格呈现的连续两问,学生从中体会在求“合计”之前必须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数。

③ “想想做做”第6~9题解决“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从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虽然条件变了,解题思路仍然是一致的。

这部分教材以例题的思想方法为基础,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既突出了解题思路主线,又培养学生灵活面对具体情况的能力。

3练习五的编写特点。

1) 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习。

1题把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比一比,其中三组题分别是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加法与减法的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有知识内容,也有思考方法,还有学习习惯。第2题给教学提供了大量训练内容,创造高效率的训练方法,以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第4题是加、减口算综合练习,把例题和“想想做做”中教学的口算结合起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口算状况的一次机会。在教学这道题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都能算对,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

2) 加强估算。

3题中的上下两道为一组,同组两题中的数是精心设计的。在一组加法题中有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有一道题不进位,另一道题进位。在一组减法题中或是减数相同、或是被减数相同,也有不退位与退位的比较。题目要求估计哪些题的得数比50小,哪些题的得数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时把得数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第10题结合估计渗透一些运算规律,教学时不仅要学生选用适宜的关系符号,还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初步体会各题里隐含的运算规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估计一下”不是估算出结果,而是对式子的整体感知。如70-32○70-23,两个式子的被减数都是70,减数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

3) 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5题和第12题给学生的条件信息较多,但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这些题把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5题以提出一步计算问题为宜,并口算出结果。第12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13题是答案开放的题,在回答第一问时只要看哪两种体育用品的价钱和小于100,可以通过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断。这题的答案很多,教学时不必求全,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