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7-27 09:5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陶校长的演讲》课堂案例
这是一个课堂案例:
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是背诵《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课上老师询问了学生的背诵情况,有十几个同学举手是背得很熟练的,大部分学生是背得不太熟练,还有两三个学生表示自己背得很不熟练。教师在博客里写道:“我没有询问或批评他们,因为,这四十分钟是属于大家的,我无权因为几个同学浪费。”
课上的情况是这样的(教师记录):
我说:“第一段很简单,谁来讲讲?”很多同学纷纷举手。“杨正杰!”那个高高的漂亮的小男孩应声站起。他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讲得像模像样,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
我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演讲哪一方面让你感觉很好?”“他的语言很清晰。”“他的眼神没有看老师,而是看的同学们。”“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也是我没想到的。”我转身问杨正杰,“你为什么要眼神看同学而不是看老师呢?”“因为是对同学们演讲的。”“对!”我由衷称赞,“演讲的时候要看着观众,语言要清晰响亮。”我一边说一边板书。
“谁再来讲?”胡文灵站了起来,同学们十分赞赏他突出了“每天四问”这个词。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重音要突出。”
演讲继续。
陈昊君站了起来,他的演讲加上了动作!这太让我开心了,正担心学生不知道演讲过程中应该加上适当的手势呢!
接着徐辰玲又补充了“说话语言要有力”。至此,演讲的时候要关注的基本技能,就通过这短短一个自然段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了。
第四节课还是语文课,教师进行了演讲比赛。
最后,95%的学生都能够把“每天四问”清晰生动的讲下来。
这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节课呢?就如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对同学们所说的一样。“这篇课文的价值不在于你记住了几个生字新词,或者你会用几组关联词造句。它的价值在于把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刻在心中,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演讲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运用。这是比记忆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更重要的事情。”
我的分析:
1.这位教师是针对课文的特点为一篇演讲稿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实践学习知识。学生通过自己演讲,训练了演讲能力,掌握演讲技巧,在达到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会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深刻地理解“每天四问”,这样也达到了知识和情感的目标。
2.这位老师懂得课堂时间观,不因为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是背得不太熟练,还有两三个学生表示自己背得很不熟练,数量较多)而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是对的,不过他可以在紧接着的教学中多关注这几位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适时让这几位学生在前几个学生演讲后鼓励他们进行尝试,这样他们就能较好地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成为这个课堂的“局外人”。
3.再是这位老师并不把自己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评价演讲者的优缺点,得出演讲要素,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演讲哪一方面让你感觉很好?”老师的隐性称赞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促使学生向好的方面思考,忽视了不足的地方,而课堂上的推进也证明了学生们并不能评价出演讲者的缺点。
4.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在开始演讲的时候说:“同学们,现在你们也来当一回校长,进行这次演讲,看看你们这些小校长当得称不称职,演讲能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谁先来?”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演讲者能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听的学生也会参与到课堂中,看这位“小校长”能不能感染到他们。
5.理论上: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中的及时强化原则;建构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