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个节日――乞巧。(板书并学习:乞巧)你了解乞巧节吗?(阅读课后资料,了解乞巧)看了资料,知道“乞巧”的意思了吗?(向织女乞取智巧)
3、唐代诗人林杰还描写了一首家家户户过乞巧节的诗,相信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出示诗歌,齐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读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出示林杰资料)
2、借助词语手册了解诗句的意思。(“霄”与“宵”区别,写字)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希望能看到牵牛织女渡过银河相会。
家家户户登上彩楼,望着月亮乞巧,不惜在针眼里穿了一条又一条的红丝线,还是不厌其烦。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同学们能够借助词语手册,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真能干!相信你们也能很快找出这首诗里的两个近义词――看、望。分别在看什么?望什么?
2、“看”
(1)第一句中老百姓为什么看“碧霄”?(碧霄,看牵牛织女是否相会。)
(2)(配乐想像)在银色的月光下,繁星点点,大人、小孩们都从纷纷屋里搬出凳子,到树荫底下一边乘凉一边看着碧蓝的天空,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3)多么惬意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感情读前两句。)
(4)牛郎织女这个传说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啊,难怪家家户户在(齐读前两句。)
3、“望”
(1)既然看和望同样表示观看,为什么不说“看秋月”而说“望秋月”呢?(注重多元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以示生动;体会“望”字体会到老百姓带着期望的心情。)?
(2)从哪儿感受这种饱含期望的心情?(抓“家家、尽、几万条”谈感受)
(3)是啊,女孩子们一边耐心地穿着九孔针,一边在心中暗暗许愿:( )。
(4)个别读,读出心情。
4、这就是出自诗人林杰笔下乞巧节的一幕幕,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乞巧节的热闹和温馨。让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次这首诗吧。
5、其实乞巧节除了穿九孔针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丰富的活动。(补充资料)
四、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描述以节日为题的古诗。(《寒食》《元日》《清明》等)
2、同学们,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非常丰富多彩,有美丽的传说,有有趣的活动,还非常有意义。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作业设计】
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设计】
乞巧
林杰
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