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音乐五年级音乐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教案

发布者微信

    

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十册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教案

第一课《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们在热爱自己民族的同时加深对其他民族的认识 并能充分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
2. 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 学会运用愉快的、 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投入、 人人参与、热情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2、唱准音高,控制好结尾处的高音。
3、把握好歌曲节奏,并能较好的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吹起羌笛跳锅庄》
1、师生互相问候
2、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几个小小的问题想问大家: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几个民族吗?(56 个)
(2)、你知道你是什么族吗?
(3)、 你能说说你自己的民族或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相关情况吗?(先让 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做拓展)
3、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民族——羌族,羌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羌寨。
二、了解羌族、揭示课题
1、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歌曲中的“羌笛”是羌族的 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 融合。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
2、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展示有关羌族的相关民居、服饰、人物、羌笛、跳羌 族锅庄舞等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加深学生对羌族的了解)
3、羌笛和锅庄舞
(1)羌笛: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 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逢过节、喜庆丰 收,羌寨里就处处想起羌笛的声音。
(2)羌族的锅庄舞: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 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 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的去参加,可见羌族人民 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动作主要有甩袖、弓腰、边唱边跳等形式。
4、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都具非常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羌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
三、学唱歌曲
(一)整体感知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2)集体朗读歌词一遍(体会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3)再次听歌曲录音,轻声哼唱并根据歌曲节奏作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二)学习歌曲
(4)教师分乐句教唱歌曲,并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后小节与前8小节基本相同。
(5)准确演唱歌曲,给学生重点强调歌曲结尾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6)请个别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找出容易唱错的乐句,同学互相帮助并唱准易错乐句。
(7)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歌词挖掘,歌词中有两个词最能表达羌族人民幸福心情的,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
(2)唱和互动
同学想一想这首歌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演唱?(分组表现)
四、律动与舞蹈
1、教师根据歌曲节奏教几个锅庄舞的基本手势和动作。
2、播放歌曲,师生一起随音乐做相应的锅庄舞动作。
3、集体边唱边跳。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合作完成了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还学会起了锅庄舞,并用轻快地歌声,优美的舞姿表达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族音乐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快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请同学在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 羌族的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复习巩固好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瑶族舞曲》《锦鸡出山》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 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 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 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大屏幕显示:瑶族的资料。教师补充:瑶 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 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 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的铜鼓、 长鼓 、 服饰、 风景(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播放音乐,完整感受。
(2)了解瑶族。大屏幕显示:刘铁山,1951 年到中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写成 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1955 年茅沅根据此曲改编成管弦组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旋律 优美动听。教师介绍:《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 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 A 非常优美动听,主题 B 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 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3)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大屏幕显示第一部分旋律)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生答)师: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 A 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 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 B 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 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B、随琴唱。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4)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生答)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B、随录音哼唱。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
(5)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A、播放音乐,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生交流,简短回答)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 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B、随琴唱。
(6)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 声哼唱。
3.用主题 A 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 8 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 8 小节。前 4 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 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 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 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 A
(1)再将主题 A 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 l=C。如 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 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 热闹。
5. 欣赏《锦鸡出山》
6.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 ,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 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第三课《阿喽喽》 《木鼓歌》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4. 欣赏《木鼓歌》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 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 词, “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 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 小型的水电站, 山乡有了电, 就能引水上山了。 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 《阿喽喽》 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 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 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 ,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 3/4 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 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 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 、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 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 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 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 哟信不信啰?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 新鲜感了。
5.欣赏《木鼓歌》 。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又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贵州彝族儿歌,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了解欣赏跟多的民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