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01-01 15:1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两件宝
- 公告:
《两件宝》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两件宝》编排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中。这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老先生写的一首短小的儿歌。儿歌共有8句。课文以通俗的话语讲述了手和脑是我们人类的两件宝,一切创造都要靠它们。这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识字和朗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的道理,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本课时学习含有新笔画“竖提”的“切”字)。本课不宜过多进行课文内容剖析,而是,鼓励学生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学情分析】
入学刚刚两个多月的一年级学生记忆力极强,读过两、三遍的文章很容易能够背诵。但是其中的字不一定认识,更难说掌握识字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随文识字、学习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词语、学习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生字等教学环节,突破学生识字的难点,提高识字的效率,加深了对汉字的记忆,逐渐掌握识字规律。识字的整个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法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主线。将各种途径的识字方式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一堂课后,能够知道识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识字是很有用的。我依据新课标精神、课文的态度以及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力求使课堂结构设计讲求科学性、实效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创设识字环境;
2、缩小语境,认读词语;
3、认读并记忆从文章中摘离出来的汉字;
4、在回到整体通读课文、理解课文、试背课文;
5、学习写字,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6、拓展延伸。
【片断分析】
片段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话音未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喜欢!”我没有马上说出谜语,而是提出了要求:“比一比,看看谁的小脑瓜儿转得快,小耳朵听得最清,小手举得最高。”一下子,学生不但有了猜谜语的热情,还从道理上懂得了猜谜语需要动脑,紧紧扣住了本课主题。随即,我分别说出谜面,让学生进行竞猜:“一棵小树分五个杈,不长叶子不长花。会写会算又会画,修桥盖楼全靠它。”“人类有个宝,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根据谜语的内容和教师的肢体语言,学生很容易猜出谜底是“手”和“大脑”。我马上抓住时机,把“手”和“大脑”板书在黑板上,巧妙进行识字教学。之后,我说道:双手和大脑是我们人类的“两件宝”,自然引出课题。
“猜谜语”活动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既进行了谜语竞猜,又学认了生字,还引出了课题,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推动整个课堂进程的兴奋剂,学生们情绪激昂,情不自禁投入学习状态。
片段二:充分读书,读中识字
揭示课题之后,我设计了多种有层次的读书活动: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2)听老师范读课文,听清字音,看准字形;
(3)学生自己读文:第一遍自读课文一一挑出不认识的字;第二遍听读课文——重点听清不认识生字的字音,看准字形;第三遍小组互读课文——互帮互助认识生字;第四遍自己读课文——自检是否已经真正认识生字;最后,在学习课文后,再回到整体读课文。就这样,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中轻松地识字,培养了学生随文识字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识字目的。
随文识字,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识字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印象记忆,而且记忆力很强,他们把各种语言现象作为完整的模式接受下来,因此不宜分散地单个儿进行识字,而是让他们听读由句子组成的课文,对文字进行整体认识,进行书面语言的训练。儿童的听力很强,初始,通过听读课文,只是对照音节朗读或背诵课文,随着听说读的进行,逐渐能认识单个儿汉字并将此从课文中摘离出来,了解汉字的构造并理解其意义,在学习写汉字。
正因为这样,学生在一遍又一遍有目的、有要求的朗读中,读通了课文,读准了字音,为下一教学环节中生字的学习词语、学习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单个汉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三:缩小语境,认读词语
学习词语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我先问学生:读文之后,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吗?随即,利用课件,学生自动读儿歌中变红的词语;再利用课件,学生认读从课文中脱离出来的词语。学生学起新词语来轻松愉快。在课堂上,结合课文认识汉字,要教给学生这样的识字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片段四:掌握方法,自主识字
认读词语之后,课堂上进入到难点环节——认读生字。有了学生对课文的充分朗读,对词语的认读,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一)掌握方法,自主识字
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本课要求认识的带拼音的生字,没有急于像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当学生读文挑出不认识的生字后,用启发的话语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共同讨论,回答道:看(联系上下文、拼拼音)、听(听老师读、听同学读)、问(问老师、问同学)、查(动手查生字表、查字典)。教师便趁势鼓励: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会不认识的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小主人翁的精神很强。课堂上,他们有的在用本学期刚刚学会的新方法拼拼音自学生字;有的发现了不认识的字,机灵地看看课文中它在哪句话中,读读课文,再读读生字;有的和同学互帮互学;还有的小组里也觉得难,就高高举起了小手,向老师请教——那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连老师都受到了感染。
(二)寻求规律,记忆生字
在揭示课题时,教师板书"脑"字时就讲道:"脑"和我们的人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其实这是在暗示给学生识字规律。现在,学生提出的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在自己是引导者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共议学习这些不认识的字。
1、直观课件,有趣难忘
七、八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正规的学习生活,处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语言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日常用语,而无法用文字表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字词,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些字谜,学生们很感兴趣,并很快猜出谜底,而且记忆深刻。这样,可以借助直观的图画,减轻学生识字难度,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2、象形会意,有助理解
"工"是象形字,在出示这个生字时,我说道:它多像木工叔叔手里用的工具呀。一句貌似不经意的话,却揭示了这是个象形字;"宝"是个会意字。根据字理,我编了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我家有块玉,盖上怕失去。
3、比较观察,辨析比较
"又"、"双":我把它们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使学生自己发现"双"的左半部分的"又",把"捺"改成了"点"。
"劳"、"动":我把它们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学生发现它们都有"力"字。进而启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劳动,做出努力。
4、 有趣活动,复习巩固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退的。所以,在学生正确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有趣的课堂游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我设计了"学生自由抢读生字"、"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字"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巩固生字。学生们兴趣盎然,识字热情高涨。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识字教学必须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片段五:回到整体,读文理解
学生初读了课文,学认了生字词,我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在回到整体读文。学生读起来流畅多了,我又适时地提出让学生尝试背诵,创造性地加上一些动作等。又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句儿歌?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吗?"巧妙引出课文重点句的理解:"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我出示了表现人类聪明智慧与辛勤劳动的图片课件:长城、悉尼歌剧院、中国结、可视电话、神州五号飞船等。看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的运用、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语言,使学生们充分理解到:这些都是我们的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的功劳,是劳动人民靠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我们将来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听着学生的发言,望着他们那一双双真挚的眼神,作为教育者的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是啊,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正在于此吗!
在进行了写字和留拓展性作业后,我和学生们轻松的上完了这节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力争体现这些新理念——新课程,我们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