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一年级语文

三字经教案 第二讲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6-09-02 16:2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第二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这部分《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3、通过学习,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部分三字经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部分三字经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的歌曲视频,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背诵情况。
播放第二部分的跟读音频。
二、学习《三字经》第二部分
讲授与播放幻灯片同时进行。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释词:方:正当,正值。 亲:亲近。友:朋友。礼仪:礼貌仪节。
译文:作为子女、学生,要趁著年少的时候,多多亲近良师、结交益友,从他们那里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节和知识。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春秋时师文、师襄。
我们知道,古人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割席断交"
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一样重视礼仪,提倡讲文明、懂礼貌。所以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礼记》的第一句就是,"勿不敬,俨若思。"你千万不要不敬,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你要端正颜色,像经常有事情在想。
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接受教育,应该按照怎样的轻重顺序来学习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释词:
(1)香:即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人,以孝顺闻名。龄:岁。温:暖。席:床席。
(2)亲:指父母双亲。执:做到。
译文: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所应当做到的。
《三字经》开始讲述教育的内容和次第。也就是说,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轻、重、缓、急的顺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方面,我们必须非常细心地去体会。这里面包含着传统中国教育思想的精义。
"香九龄"的"香"就是指黄香,是一个人名。黄香,字文,东汉江夏安陆人。此地大致相当于今天湖北云梦。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有黄香的传记。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能够进入正史并且有传,说明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皇帝曾经委任他担任过魏郡太守,所以黄香还是个不小的官。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曾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但是,传统中国之所以牢牢记住了黄香,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职,也不是因为他被皇帝召见过,更不是因为他被皇帝夸过,而是因为"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候又没空调,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安寝。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叫"黄香温席"。这个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记载的,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所以传统中国老百姓之所以知道黄香,乃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所当执",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你就应该这么去做。举的例子就是这个黄香。由此可见,《三字经》告诉我们,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第一位是"孝"。
把"孝"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很深奥吗?很深奥。很明白吗?也很明白。为什么呢?我给大家拆两个字试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拆字法,当然,我拆这个字不是乱拆的,是有依据的。
首先,咱们一起动动手指头写那个"孝"字看,上"老",下"子",谓之"孝",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培养一个孩子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对血缘的尊重,培养一个孩子对长辈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的尊重,同时也就环地传接下去呢?培养了一个孩子对血缘、对长辈的尊重。
第二个字,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就培养了一个孩子对传统的尊重。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释词:融:孔融,东汉鲁国人。弟:通悌,指敬重兄长。长:兄长。
译文: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谦让的美德,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应尽的本份。当我们面对长辈时要尽孝道,那么,对于自己的同辈,又应该怎么做呢?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没有谁不知道的。"弟于长"这个"弟",在《三字经》里面写成"弟弟"的"弟",但念应该念成悌(tì)。"弟于长",对兄长要尊敬友爱。"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当一个孩子去接受教育的最开端的时候,首先"孝于亲,所当执",他应该孝敬,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接下来讲"悌","弟于长",实际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长。
孔融让梨的故事见于《孔融家传》,也叫《孔融别传》。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这个跟我们今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东西越大。孩子牙还没有呢,苹果要吃个大的,爷爷奶奶吃个小的,爸爸妈妈吃中等的,倒过来了。孔融没有,老挑小的吃,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这就是一种谦让和友爱之情。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悌"的代表,传诵千百年。而在近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经常被收到小学课本里。所以大家记住的,好像孔融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了个梨,别的事情没做,其实不是,孔融做了好多事,但是孔融让梨就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作为"悌"的代表而流传下来。
梁实秋先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来的谦让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想,这也就是《三字经》把他放在教育次第第二位的原因。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千年而不绝的原因。
悌道和孝道一样,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这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常常发生兄弟反目相残的帝王之家,悌道还会起作用吗?
故事延伸:七步诗。
首孝弟 次见闻
释词:首:首要。弟:通悌,指敬重兄长。次:其次。
译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增广见闻。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那么,这种认为"首孝弟,次见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作为父母,我们又该侧重培养子女哪方面的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按照《三字经》的讲法,一个孝顺的人,对长辈孝敬的人,一个对兄弟友爱的人,不大可能是个坏人,这是《三字经》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如果你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友爱,接下来,我可以放心地教你知识。如果你是坏人,教你知识,这不是为虎作伥吗?所以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品德、道德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知识越多越好,人的本事越大越好,因为你会去做好事。
在这里,我还想再次强调"首孝弟"的这个问题,《三字经》既然给它那么高地位的强调,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地领会它更深一步的精义。我前面跟大家讲,"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传统中国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时代是会变迁的,而知识总归是有过时的一天。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电脑可以学,我们小时候读书没电脑,那时还学珠算呢,到了初中、高中有计算器了,我们见到电脑是很晚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孩子,上来就学电脑,小学就开始学电脑了。这就说明,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的知识内容,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的是永恒的内容。
哪些是永恒的?"孝"和"弟"就是永恒的,"孝"和"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孝和悌是永恒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有的,不会随着时代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的变迁而变迁,它应该是人人都具备的。康熙年间,有一个学者李毓秀,写了一部书,叫《弟子规》,很多人都知道,也是三字一句的。里面就有"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教育是首先要"孝",要"悌"。
你应该首先把精力、心思都放在"孝道"和"悌道"上,如果有余力再去学文。你如果前面两个都没做到,都没做好,后面学了也没啥好处。
古人是非常重视广闻博知的。古代中国的男子在年轻时代,必定有一次壮游,一辈子至少一次,要壮游天下。司马迁壮游了天下。李时珍也壮游了天下,而且不止一次。他们在出游的过程当中,访师求友,熟悉社会,了解民生,或者为自己积累资料。
三、学习《三字经》第三部分
在前面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三字经》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父母和师长在教育当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学习和教育必须尽早抓起,从小抓起,以及礼仪和"孝悌"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等等方面的内容。我相信,古人的这些精彩的论断,一定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到现在为止,前面所讲的一切都还只不过是教育和学习的一个导论,当然不能涵盖教育和学习的全部内容。那么,在传统中国人的眼里,或者说在《三字经》里,传统中国的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有哪些?换句话说,传统中国的中国人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哪些学问?这毫无疑问是个大问题。《三字经》接下来就开始讲述这部分内容。
跟读第三部分内容。
讲授与幻灯片放映同时进行。
知某数 识某文
释词:某:一些,某些。数:数目。文:文理。
译文:要掌握基本的数字的变化,并认识文字,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这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安排了,也就是后面知识传授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知某数 识某文”是说少年儿童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即使我们夜以继日的学习,也是很难学完的。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数字是较为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认识数字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译文:一是数字的开始,一到十是基本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按照《三字经》,传统中国人首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字经》并不像大家想的,好像中国是个人文大国,一开始就应该学点古字,不是那样!而是一开始先来数数。
数学,本来就是传统中国启蒙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数学的教育。接着我们会看到,自然知识方面的教育,中国也从来没有忽视过。
按照古代的规矩,贵族子弟六岁入学。周秦时代,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六艺之说,也就是六门功课,哪六门呢?礼、乐、射、御、书、数。礼,各种礼节。乐,音乐,要学各种乐器。射,射箭。御,驾车,等于得有一个驾照,小学生就开始学着赶马车。书,写字,基本的文字学知识。数,数学。这是周秦时代开始规定的六艺。
数,虽然在六艺当中排在最后一位,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数在传统中国的教育当中地位最低。《三字经》大家都看明白了,一开始就数数。把数数明白了以后,《三字经》才开始下面的内容。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释词:才:基本的东西
译文:三才,指的是天才、地才、人才。三光,指的是日光、月光、星光。
为了便于当时孩子们的记述,《三字经》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后,接着用数字往下串着讲。第一个数字讲"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什么意思呢?"才"在这里就是指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说,三样最基本的东西是天、地、人。这个概念,虽然出现在儿童的启蒙书《三字经》里头,却是大有来历。它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意思是,古时候圣人在创制易的时候,就是要用它来顺应、来说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是弄明白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基本的是什么。古人确定天的道理是阴和阳,地的道理是刚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义,这个就叫"三才。"
那么,"三光者,日月星"又是什么意思?也许大家会说,这还要解释吗?对中国古代蒙学的儿童不要解释的,对于今天离开传统非常遥远的我们来讲,就要解释了。我们仰望天空,白天最亮的东西是太阳,晚上最亮的是月亮和星星。所以叫"三光者,日月星"。
太阳,是阳的精华,所以叫太阳。月亮,在夜间出现,是阴的精华,所以月亮也叫太阴。除了太阳和月亮以外,天上发光的这些东西,都叫星。但是,大家要明白,星是总称。在中国传统当中,星还分三类:第一类,叫行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古人就知道这五大行星。当然,这还跟五行相关。第二类星,宿(xiù)星,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八宿。这二十八宿是哪二十八宿呢?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共二十八宿。第三类星叫经星,除二十八宿和五行之外的都叫经星。  
此外,也请大家要注意,每一种文化,都有所谓的关键数字。"三"在中国文化当中就是一个大数,一个关键数字。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都是一串三的数字。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都是以三来说明一种观念,来传达一种思想。为什么我说"三"是中国文化的大数?不仅在儒家学说当中是如此,在道家学说当中"三"也了不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三是万物之母。所以,《三字经》的编的编排是匠心独运的,并不因为是给儿童看的书就编得很浅。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释词:
(1)纲:事物的主体。义:法度。
(2)亲:亲近。顺:和顺。
译文: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三纲,在中国传统当中可实在是一个太重要的概念了。可以说,不了解三纲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传统中国。我们不把三纲弄清楚,恐怕别的东西也很难讲清楚。什么叫"纲"?"纲"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纲举目张,就是说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这个是"纲"。什么是"三纲"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三纲"。也就是说,臣子一定要服从君王,儿子一定要服从父亲,妻子一定要服从丈夫。这是我们一般概念当中的"三纲"。  
"三纲"的发明权、专利权属于西汉的董仲舒。我们要明白,"三纲"这种绝对专制的理论是董家店的货色。把"三纲"等同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全部,从而激烈地全盘反传统,这到底是对还是错?到底应该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想大家可以都去思考一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君臣关系,今天不存在了。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总归是存在的,不可能消灭的。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终究还必须从传统当中去汲取经验,或者吸取教训。
《三字经》的三纲可不是董仲舒的判断和抉择。"三纲",董仲舒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三字经》里的"三纲",第一,君臣义,君臣之间要有一种道义,要有彼此恰当和合适的关系,这是一纲。父子亲,父子之间要亲爱,这又是一纲。夫妇顺,夫妇之间要和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三字经》是很简单的一本书,它对传统的东西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抉择。从"三纲"这一节来讲,《三字经》跟董仲舒的"三纲"风马牛不相及。它倡导的是一种爱,一种关切,一种道义,而不是绝对的单向控制和服从。
故事延伸: "举案齐眉"。
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用意就在于说明,《三字经》的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对"三纲"的真正理解融入到《三字经》的文字里边。而《三字经》传达出来的三纲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董仲舒的"三纲",毫无疑问,是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批判的,必须予以抛弃的。而《三字经》里的"三纲"呢?"君臣义"在今天已经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可是,难道它所传达的"父子亲、夫妇顺"也因为时代的流变而失去了价值吗?我想,绝对不是!中国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人文传统悠久的国度,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四、职业链接
学生在幼儿园中讲这个部分内容时,应当注意三个环节:1、故事激趣2、诵读感悟3、拓展升华。在故事激趣这个环节中,学生应当着重讲述《孔融让梨》、《黄香扇枕》和“七步诗”的故事,不仅要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还要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诵读感悟这个环节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将本部分内容读通读顺,可以通过播放音像资料、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方式进行,让幼儿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律。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升华,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比如:在生活中,你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相处的?有没有照顾比你小的小朋友?为什么?说说理由等等。让孩子在自己的回答中,明白尊老爱幼的道理。
五、作业:背诵所学内容
六、下次预习内容:《三字经》的第三部分
七、教学反思:把握《三字经》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的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一,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关古代历史的人物,有关于古代传说的故事。其二,《三字经》顾名思义每句三字,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握读的节奏,便于学生记忆。

上一篇文章:三字经教案 第三讲

下一篇文章:三字经教案 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