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6-09-02 16:2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第三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这部分《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三字经》的第三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物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部分三字经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部分三字经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跟读第二部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三字经》第三部分(讲授与播放幻灯片同时进行)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释词:
(1)曰:称为、叫做的意思。
(2)时:季节。运:运行、运转。穷:穷尽、尽头。
译文: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前一句,我们主要讲了"三"开头的两句话,接下来的就是"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三字经》也在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教育。首先教给孩子,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不停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释词:方:方位、方向。应:对应、相应。中:指中央。
译文: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对应存在,都以中央对应而确立的。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应乎中"这三个字,里边到底蕴含着多少的深意?是不是像我们大家认为的,"应乎中"对照着中间,东西南北?这里面的确有值得解释的东西。这"应乎中"的"中",大家真的都理解了吗?
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会讲,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对吗?不全对。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含义,或者说相当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个观感,认为中国就在世界中间。
到了战国的时候,古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还是跟"四"有关的,叫"四极",也就是说四个极端、四个极边。哪"四极"呢?东方大海、西方流沙,那个时候我们对西边的认知可能刚刚到了今天新疆那一带。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热的地方。这叫"四极"。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对地球上其他部分的了解,是随着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释词:(1)五行:组成万物的五种要素。(2)本:根本、本源。数:规律。
译文: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三字经》接着讲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观念,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概念或思想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五行的问题,吸引无数学者穷尽了毕生的精力,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能努力地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个说明。
《三字经》中五行的排列是,水、火、木、金、土。按照什么排的?按照克的方式排的。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克呢?水克火,这没有问题吧?古人看到着火了,一盆水泼上去,火灭了,所以水克火。火克木,木遇着火一烧就完了。然后是木,它也还克别的东西,木克土。大家看到,土里面长出树来,树当然比土狠了。这是按相克的顺序排的,倒过来则是相生。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不仅在政治上、哲学上、医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三字经》中说,"此五行,本乎数"呢?数,与五行又是什么关系?
"数"和五行的关系,要讲起来,那可以讲很久。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下子就把问题给说清楚了。诸位如果到浙江宁波去旅游,有一个地方你一定会去的:宁波拥有一幢闻名世界的藏书楼天一阁。为什么叫天一阁呢?为什么不叫天二阁?也不叫天三阁呢?实际上,藏书楼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火,火一烧就烧完了。它不大怕虫子,虫子慢慢咬,一本书吃一百年,它至多钻些窟窿。当然虫子也能把书毁了,但主要是怕火。所以,它希望有水,希望这个藏书楼有水命,而水克火,于是就不会着火了。为什么叫天一阁,而不叫水阁呢?古人很有学问,也比较含蓄,不像咱们现在那么直白,什么话都直说,古人不会。因为,天一生水,天对应的是一,再对应的是水。这是严格对应的,所以这就是"本乎数"。古人相信,"天"和"一"跟水有关系,所以叫天一阁。可以说明什么叫"本乎数"。
在古人眼里,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是最基本的东西。所以,五行也包含在世界万物当中。古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现了这五种要素之间的某种表面的关联,把它认定下来,根据他们当时的认识水平用它来解释世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古人受到他们时代的限制,而我们则生活在现代,我们应该发现古人五行学说里合理的成分和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去探究古人了解和解释世界的这种努力。古人这种求知的欲望,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如果我们接过古人五行学说,去做某些迷信的事情,恐怕连古人都会嘲笑我们。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释词:
(1)仁:指爱心等善良品德。智:同知,指有才识而明道理。
(2)五常:五种基本德性。紊: 纷乱、混乱。
译文:中国人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这是永远不允许混乱和颠倒的法则。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五常”,社会就会永葆祥和。
仁、义、礼、智、信分离开来,在诸子百家里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却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是指仁爱,义是指得体,礼是指合乎规范,智当然是指明辨是非,信是指专一守信。
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应该是经久不变的,应该是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也许大家会讲,"五常"不就是五样最重要的东西嘛,可以讲成仁、义、礼、智、信,也可以讲成信、智、礼、义、仁,还可以讲成义、信、智、仁、礼,可以把这个先后的次序打乱了来讲。因为,反正是"五常"。这可是大错特错!我们忽略了《三字经》的这三个字:"不容紊。"就是绝不允许紊乱,这是非常重的语气。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我想,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讲仁义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声誉叫仁声。大家都知道佛陀释迦牟尼,一个印度人,大家知道佛陀还有一个名字吗?在早期就被译作"能仁"。中国人看见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起初不知道怎么翻。佛陀是音译,那么怎么意译呢?早期的中国人也把他和仁挂钩,所以叫"能仁"。再说得俗一点,大家嗑个瓜子,嗑出来的是个瓜子仁,吃的干果还是果仁。为什么不吃瓜子皮啊?怎么不吃外面裹的壳啊?为什么要吃那里面的仁啊?因为"仁"是好的,是最好的东西,是可以吃的,是有营养的。所以,"仁"在中国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仁、义、礼后面接着的是智和信。这个顺序为什么不容紊乱?这里就有传统中国思想的一种精义所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智和信可能是很可怕的。
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秩序,那么社会就会大乱。比如说,有两个坏人商量:今天晚上去偷一个东西。这个大楼有一个柜子,甲比较傻,抡着斧子就把它劈开,再把它拿走。乙很聪明,他去做钥匙,悄悄打开,把里面的东西轻松地拿走。大家说哪种更坏?难道不是聪明的反而更坏了?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坏事,更能够掩盖做坏事的痕迹。如果在这方面再讲信那就更可怕了:比如说今天晚上两人说好去偷一个东西,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去,绝不反悔。这社会可就乱了。所以古人的心思是很细密的。仁、义、礼、智、信,这智和信必须以个顺序绝对不允许紊乱。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有智慧的坏人,守所谓信用的坏人,比一般笨乎乎的坏人,说话不算数的坏人,恐怕更可怕。情同朱张。我想这个故事和很多其它故事一样,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这里没有合同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但朱晖这么去做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释词:
(1)稻:水稻,去壳之后就是大米。粱:谷子,去壳之后就是小米。菽:豆类的总称。黍:黍子,去壳之后就是黄米。稷:高粱。
(2)谷:谷物的统称,指的是粮食。
译文: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梁叫做六谷,这六种谷物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讲完五常,三字经接下来一定是讲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在中国民间人们常会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等,为什么在《三字经》中会讲六谷?这里就有两种解释,六谷没错五谷也对,为什么,稻子不算,这个说法不是没道理,在很古的时候北方没稻子,所以三字经讲六谷,而更古的人讲五谷,北方,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稻子算,但黍和稷只不过是一个品种,什么品种呢,就是我们讲的黄米。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吃了,现在都吃白米。也许老人还知道有一种黄米。黄米里面分两种:比较黏性的叫黍,比较筋性的叫稷。这两种算一种,五谷。我想这都是我们应具备的一些日常知识。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释词:豕:指的是猪。
译文: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被称为六畜。这些动物是人类饲养的,在日常生活中供人使用和享用的。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释词:欲:欲念、嗜好。
译文:喜悦、生气、忧伤、害怕、喜爱、厌恶、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生来就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既然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讲“七”了。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七情:喜,喜悦;怒,愤怒;哀,忧伤;惧,恐惧;爱,爱恋;恶,厌恶;欲,欲望。只要你是个人,正常的人,都会有这七种情感。但儒家认为:虽然这七种情感与生俱来,但你却不能由着它,对它要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
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有个限度——礼仪,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我想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就是有时你看见财物了,看见物质的好处了,你不要随便伸手,先要问该不该拿,合不合乎礼仪,合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受到理性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失控。
故事延伸:范进中举(《儒林外史》)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批判传统科举制度的残酷无情,但换个角度看,难道不也可说明人的情感应接受理智的制约吗?制约的标准是什么,“止乎礼。”只要你符合礼仪都可以,这个例子说白了很容易理解。大家在家里爱穿什么穿什么,但一旦进入社会,比如去上学、去上班,你也这么穿?肯定不行。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平稳、井井有条。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释词:
(1)匏:是一种植物,果实大而扁,类似葫芦,古代常用它做乐器。土:陶土,可做成乐器。石:玉石之类,可以做罄。
(2)丝:弦乐器,指琵琶琴瑟之类。竹:指管乐器,即萧笛之类。
译文: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三字经讲完“七”以后该讲“八”了。八音,当然这里的八音绝不是我们熟悉的八音盒,八音盒是西洋玩艺,不是中国传统的国货。那什么是八音?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制作乐器的材质分类。
匏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有一种叫敔,这个大家很少知道。现在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这个老腔在演唱时,突然会跑出一个人扛着乐器,什么乐器,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在那敲。也就是说老腔里还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的痕迹。石就是玉制的打击乐器,比如罄。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琴,瑟。竹子就不用说了,笛子就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样的分类法并不一定科学。但在传统中国就是这么分的,这么分也有它的道理,这属于专业的音乐范畴的问题,不在这讨论。
传统中国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位,能使人相互理解沟通,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知音。
故事延伸:“高山流水” “伯牙摔琴”的由来。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释词:
(1)高:高祖,指祖父的祖父母。曾:曾祖,指祖父的父母。祖:祖父。身:自身、自己。
(2)曾:曾孙,即孙子的儿子。玄:玄孙,即孙子的孙子。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顺序。伦:顺序、条理。
译文:从高祖、到曾祖、到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这代表着人类长幼尊卑的秩序和家族血统的传承关系。
三字经讲完这个后接下来讲了单数最大一个数“九”,在中国古代,“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有很多,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之力等。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个词与九有关,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那么,这里的“九族”到底指哪些人?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就是九族。九族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法治关系密切。为什么?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还经常经常灭人家三族,李斯被腰斩,李斯就是被灭三族的。这里的“三族”可不比“九族”少。
什么叫三族,就是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子家的九族。所以是几千口人被杀,非常残酷。到了明朝以后,杀九族还不过瘾,有了十族。十族是什么呢?加上老师门生关系,这也是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如果一个学生被灭门,明天老师也被拎出去砍头。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拜了一个老师不巧被杀,哪怕你毕业了,也给你揪回来杀了。这都是中国传统中很残酷的一面。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释词:
(1)从:和顺、顺从。则:必须。
(2)序:次序。敬:尊重。
译文: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这就是所谓的“十义”,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
三字经按序排列排到了单数的最高“九”,接下来到了两位数“十”,所谓十义,十种恰当正当的交往处理方式。哪十种呢?“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什么意思呢?父子之间要注重慈爱和孝顺,当然父要对子慈爱,子要对父孝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兄长必须友爱弟弟;弟弟应该恭敬或者尊敬兄长;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究信义;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应该忠于君主。这十义,就是十种恰当的行为准则,人都应该做到,争取去做到。概括来讲,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有信,君敬臣忠。”
“赵孝争死”
《三字经》把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规矩,统称为十义。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君臣关系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种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对君臣关系的诠释呢?
大家来看孟子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什么意思呢?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手足,连为一体的话,那臣子就把君王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狗,看作是马,那对不起,臣子把国君看作是国人。什么叫国人?马路上随便什么人,也叫路人;假如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看作像泥土一般轻贱的东西,那更对不起,臣子就把君王看作是自己的仇人。请问,这样的学说明明白白在《孟子》里面,你能说儒家学说都是赞成专制的吗?所以《三字经》里阐发的“君则敬,臣则忠。”君主要尊敬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所以,我们要注意《三字经》里阐发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一般来讲是比较平和稳妥的。
三、职业链接
学生在幼儿园中讲这个部分内容时,应当注意三个环节:1、数字激趣2、诵读感悟3、拓展升华。在数字激趣这个环节中,学生应当着按照数字的顺序将《三字经》的这个部分一次一次的念出来,幼儿们跟着数字复述这个部分的内容,会让他们觉得格外有趣。重在诵读感悟这个环节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将本部分内容读通读顺,可以通过播放音像资料、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方式进行,让幼儿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律。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升华,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有爷爷、奶奶,那爷爷的爸爸应当怎么称呼呢?爷爷的爷爷又该怎么称呼呢?等等。让孩子在自己的回答中,明白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
四、作业:背诵所学内容
五、下次预习内容:《三字经》的第四部分
六、教学反思:把握《三字经》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的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一,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关古代历史的人物,有关于古代传说的故事。其二,《三字经》顾名思义每句三字,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握读的节奏,便于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