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五年级数学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3-17 13:2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分数与除法 教学反思
  •   公告:

    

《分数与除法》一课教学反思
虞阳小学 郭进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境,从事学习与思考,使他们对目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本节课以“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性为原则,放手让学生去思、去说、去辩,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燃起来,使数学课堂熠熠生辉,焕发活力。
一、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保证课堂指向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复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情境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唤醒学习基础以同化顺应新知的需要。如本案例中简洁朴实的“五一”活动情境,引出了游览天生园艺所带的东西,再通过提问题、列算式、猜数等形式,不仅有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把课堂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验证猜想,自主生成的有效性。
数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本案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个”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重组教材,直接从复习的情境题中,让学生猜想1÷3等于几分之几,创设了开放性和参与性的探究情境,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举例验证,放飞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展示了自我感悟生成的智慧结晶,张扬了个性,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如有的学生说:我小组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个?根据除法的意义,列成算式为1÷3;画一个圆代表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三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占这个圆的1 / 3。所以1÷3=1/3。有的学生提出:把一条绳子、一快蛋糕……
三、借用学具,合作生成有效性。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设的圈套”。本节课在探究例2时,教师大胆地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时空,相信学生集体的智慧,能自主探究把“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实物为依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所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生成各自的观点,有的小组提出“把3个饼,一个一个地分,先拿出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块,即一块饼的1/4,再拿出第2块、第3块饼依样分下去,结果每人得到3个1/4,拼成后是一块饼的3/4,即3/4块”。有的小组提出“把3块饼叠在一起切下去,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的是3块饼的1/4,分开拼成一块饼的3/4,也就是3/4块。该小组还中发现一块饼的3/4和3块饼的1/4相等,突破问题解决的难点,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教师正想小结时,这时有位女同学举手想说,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点不耐烦的让学生发言。这位女生认为,我小组是从3块饼中先拿出两块叠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再把最后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这个小组有4个人,每人得到一个大块和一个小块,合在一起也是3/4块”。机灵的男同学等不得她说完,站了起来,我认为把3块饼平均分成8块,得24小块,小组有4个人,每人刚好得6块,合起来正好是3/4块……。由于课堂的偶然生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创造”中生成熊熊燃烧的智慧火海,使师生共同经历激情与智慧的生命历程,张扬了个体的生命。
四、观察思考,力求问题争辩的有效性。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时,教师有意买个关子,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人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人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