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五年级语文

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2-22 06:4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读、悟、写
—奏响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品书香人生,诵经典诗文。让正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小学生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更是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在诗词教学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体悟诗情,巧妙、合理地安排练笔内容,必将奏响古诗教学三部曲:读、悟、写。三者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就会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传承了中华的文明。
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读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经历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诗言、诗意、诗情读悟过程。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积极因素。学生易被诗中的景,景蕴的情而深深感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铺垫写作背景,营造阅读期待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年代与诗人相差太远,有些诗歌在理解时有较大的难度。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些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笔者在在教《七律 长征》这一课时,就首先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及《长征》的创作背景,并激情诵读了整首诗。这样一来,不仅铺垫了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也为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营造了阅读期待。
3.教给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
①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
②创设情境法
古诗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③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④综合吟诵法。
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二、悟——一草一木皆为物,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的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在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游子吟》这首诗时,我就把古诗紧密地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让孩子们将无声无息的诗句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生活情景画面,引导学生回忆母爱,体验母爱,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从而激发起孩子们对母爱的感激。紧接着,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古诗,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教师要善于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
三、写——真情实感由心生,千言万语为意表
1.解读诗人,巧设练笔
学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老师特别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延伸,让学生走进诗人,解读诗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们生活经历或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我让学生走进诗人、解读陆游。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上课时,让学生初读诗文后,简介有关背景,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带着这种感知学习《示儿》,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而“这种情感在诗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通过延伸阅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爱国”是陆游一生的基调,然后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陆游,如《陆游的抗金梦》、《陆游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爱国情》……
2.感悟文本,巧设练笔
①挖掘诗歌潜在内涵,紧扣诗眼进行练笔。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即在诗句中用得最为灵动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字眼。这些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对表达题旨、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这样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
②描绘诗歌优美意境,捕捉形象进行练笔。
形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形象性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传统的诗词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对诗歌形象的诠释,但往往是简单的解释,生硬地解释句意,对于这些形象所营造的诗境根本无法感受。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引导学生想象“日暮”、“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进行描绘。这样的诗歌形象还有很多很多,如刘禹锡笔下的月夜洞庭湖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针对《游子吟》中的细节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开想象,练习说写。这样的教学过程,由“纳”到“吐”,达到了激活形象、入情入境和内化语言的目的。
③再现诗歌动人故事,探寻传说进行练笔。
有许多诗歌在来历、内容等方面有着生动的典故、优美的传说。在这些诗歌的教学中插入与之相联系的典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往往也是练笔的最佳时机。
3.拓宽思路,巧设练笔
仿写诗歌是另一种主要的练笔形式。过去提到学生写诗只是天方夜谭,那是因为我们的要求过高。只要格式大体整齐,文字大致押韵,有一定的诗意表达即可。而这种诗意表达应该建立在对诗歌情感的品悟上。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写诗成为一种自发的表述。
学完陆游的《示儿》“学习了陆游的这首诗,感受到了他的爱国之情,你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想到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盼望早日实现全国的彻底统一,像香港、澳门一样,台湾也能回到祖国怀抱。”师:“我们同样渴望统一,台湾同胞也期待着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也对故土充满思念,对祖国统一的遥遥无期充满忧愁。”同学们能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吗?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抒写。
读写结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个性言语表达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积累了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词是一道丰富可口的大餐,滋养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它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读、悟、写三者有机结合,小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