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10-31 14:4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地震中的父与子
- 公告: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资料,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创造了生命的的奇迹。”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我适当范读,将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1、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5.12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父亲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小练笔的指导有层次,对学生练写有帮助。想象父亲挖掘了36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他会对儿子说什么?生活中你体会到的父爱,对父亲想说的一句话。我把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通过一步步地指导,使学生的练写水到渠成。进一步感受父子情深。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中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我不敢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切记,切记!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
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学生能动情朗读,但大部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
3、时间分配上前边占用时间较长,后面时间有点紧。
4、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没有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课堂还是有些衔接不自然。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