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08-11-23 11:4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1、教材分析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两个笔画“竖提、竖折”和1个偏旁“双耳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技能目标:
(1)学生结合课文里的注音和老师的指导认识生字;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4、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尝试背诵,指导书写。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巩固完成课后练习。本说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紧紧围绕“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本课时主要体会“阳光的美好”。“遵循四个原则”是:1、“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启发探讨。3、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热爱大自然。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教法是启发式、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三、设计思想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做的踩影子游戏,并告诉他们,小朋友们能这么快乐地做游戏,是因为有了灿烂的阳光的缘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温暖的阳光吧!随着课件中的配乐朗诵,欣赏着阳光下小树、禾苗和小河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交流之中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学生说到哪,教师就教到哪,这遵循了学生的意愿。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树、禾苗、小河变化过程的情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有些学生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想像的缺憾,让学生的感知由模糊到清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二)自读自悟,引导探究
一年级还处于朗读的起步阶段,对朗读的感受往往只是声音是否响亮,停顿是否得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调、语气、表情等方面去读句子,感悟句意。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学生自己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采用自读自认、小组合作学习、“摘水果”游戏等多种方式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选读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读必定是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课前搜集资料,深入去读书,去思考感受学习的乐趣。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1)学生直观感受阳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课件上的田野,想象,阳光还会照在什么地方,这样通过看图、想象促进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感悟更细腻具体。
(2)交流读书情况,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前两个句子,学生读后,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读一读,体会书中句子怎么读。这样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传情,提高语感能力。
(3)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在朗读中悟情,从想象中创新,于实践中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全面提高,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三、善用文本,激活思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让课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让学生理解阳光与世间万物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先让学生读中进行想象,通过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对“锦缎”的理解。再让学生看动画感受阳光给小树、禾苗、小河带来的变化,教给了学生思考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接着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仿说句子,说说阳光还使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阳光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因而产生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没有强求一律和苛刻的规训,建设性、创造性得到认可与欣赏,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它们源于文本却又有别于文本,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和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正是这样的创造,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启迪了学生各自独特的想象,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发展语言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要激活学生的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http://www.jsblog.cn/user1/77/archives/2005/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