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是谁?
——《所见》我教学《所见》这首古诗,学生初读古诗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意思,当然,是一句一句逐句理解的。第一句“牧童骑黄牛”学生较易理解,虽然他们之前不知道“牧童”的意思。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学生和我都兴奋了起来。
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让生齐读第二句:歌声振林樾。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一生说:是蝉在唱歌,而且声音很大,整个林子到处都是它的声音。
师问:“歌者“是谁?
生:是蝉在唱歌。
另一生:应是蝉,因为蝉在夏天会唱歌给我们听。
师:不用着急,同学们都认为是蝉在叫,老师却好像觉得更可能是小孩在唱歌。那么到底是你们对还是我对呢,到底“歌者”是谁?请继续往后读:
生:意欲捕鸣蝉。
生:老师,“鸣蝉”是说蝉在叫,是蝉在唱歌。
另一生:“百鸟争鸣”就是和“鸣蝉”的“鸣”是一样的。
生:我们是对的,我们赢了。(学生欢呼雀跃)
师:不到最后还不知谁输谁赢呢,请继续读最后一句:
生:忽然闭口立。
师:请全体同学做“闭口立”的动作。
师:小孩闭口,为什么闭口呀?
有生曰:因为一开始他没有闭口,他在唱歌。
师:由此可见了,“歌者”到底是谁?
学生们齐答:牧——童。
在学生们心悦诚服的“认输”中,我的教学任务也轻松完成。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并没有如此设计,而是想着一句句讲解给学生听或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理解,万没想到看似简单的“歌声”一词会引起学生质疑,从而牵动全局,把整首古诗都联系在一块了,我马上利用学生喜欢赢老师的心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通过朗读自主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感悟,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赛”,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意,更注重了文本的整体性,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
看来,要想做一名好老师,设计好每一堂课,还必须得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学会以他们的眼光一起去看待自然的一切,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也只有这样,你的每一堂课才会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