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确定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机械基础》、《车工工艺》、《数控加工》等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学习《机械制图》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少有机会接触机械加工行业,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不多;二是由于数学能力偏低,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高;四是在学习上还普遍地存在着层次性和分化性。当然,也有有利的因素,一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机械制图》有一定的兴趣;二是能理解尺寸标注的正确性;三是学生适应了分组教学;四是师生关系融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深入浅出,锻炼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课程采用的是由钱可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本教材按照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投影法、点线面投影、基本体、组合体、图样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计划10学时,其中本节内容计划2学时。
考虑到基本体是构成组合体的基础,基本体视图的绘制是绘制组合体视图的基础,故在导学案的课前准备中安排了基本体视图的绘制。
由基本体构成组合体时,涉及到组合方式、及相邻表面间的各种连接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学生理解组合体、关注组合体的细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故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组合体视图作图步骤的基础上,正确绘制组合体视图。
本节内容安排的学时较充足,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较简单,将其改用轴承座,更接近真实零件,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表面的连接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和练习机会。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
全球新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也必然地会有多种选择和多次就业,考虑到学生将来要不断适应新的岗位、新的行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三个维度。
具体到本节课,组合体的绘制是零件图、装配图识读和绘制的基础,故将专业能力目标定位为能按步骤正确绘制组合体视图。
正确地绘制组合体视图,教材中仅给出了基本的方法和步骤,应用基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个培养、提高的过程。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每一节课中,都不缺少提升学生方法能力的机会。故将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方法能力目标。
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共同工作的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发展能力,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能等学生进入社会后才开始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这要开始进行锻炼。《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比较便于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中,也便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当然,社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在一节、两节课中就有大的提高,但应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创造情境并注意到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了分组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采用分组教学的组织方式,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实践性较强,分组教学为学生的有序讨论、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二是在分组时,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可以营造一个更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利用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促进学生去思考、讨论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掌握组合体标注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组合体标注的理解。
考虑到尺寸标注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正确和齐全)和灵活性(清晰),采用演示教学法,主要是能过老师的标注演示,规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强化尺寸标注的规范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多处设置了讨论话题,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相关的原则和方法,目的二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正确地评价他人的意见。
(三)学法的选择
在学法方面,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阅读(培养获取新知等能力)、讨论(培养与人合作等能力),最终达到掌握齐全、清晰标注组合体的目的。
(四)突破重难点的思路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采用“设问引导----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引导修正结论------推广迁移”的步骤进行,在不断的讨论、探究、修正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新知,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绘制一个带圆角的长方体底板和一个圆筒,属于基本体视图的绘制,学习基本体时已练习过类似的题,其难度不大,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温习基本体三视图的作图过程,为组合体三视图的作图做好准备,降低学生学习的梯度,为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作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
在处理组合体相邻表面的连接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时,主要采用了“指导阅读—小组讨论—小组归纳—修正总结”的教学程序,以达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新知,在讨论、归纳中加深理解新知,在修正总结中构建新知。
在处理组合体视图的作图步骤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时,主要采用了“设问—引导讨论—形成共识—教师板演(同时Ppx辅助展示板演)—学生模仿”这样一个循环的教学程序,借助CAD软件,逐步完成“形体分析”、“主视图的选择”、“视图布置”、“作各基本体草图绘制”、“加深描粗”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对作图的每一个步骤形成共识,在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作图的细节,在对照教师的板演和Ppx展示的过程中理解作图的规范,借助CAD克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
六、资源整合
《机械制图》教材既是教学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是新知的主要来源;模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组合体;自制Ppx课件将详细地展示组合体三视图的作图过程和细节处理;AutoCAD软件的辅助,可直观、便捷、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形体分析、主视图的选择;导学案是学习成果积累和有效展示的载体。
七、教学反思
(1)CAD辅助进行形体分析、主视图的选择,直观形象,对学生理解组合体的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本人缺少flash等动画制作手段,没有能将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形象性还稍不够。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还有必要进行其他动画制作软件的学习,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
(2)对教材中轴承座案例进行了加大难度的处理,使案例更具有代表性,更接近实际零件。从教学过程中来看,学生还是能基本接受的,这个案例的更换还是成功的。
(3)对轴承座视图的作图过程,一方面使用Ppx展示作图过程,一方面教师进行板演,对学生的模仿学习、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给我的启发是,想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就不能太轻松;教师辛苦了,学生就会学的轻松和愉快。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