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准备过冬了
一、说教材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在安排各年级教学内容时,减少了知识递进坡度。一至三年级重点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四、五年级重点进行句群教学,形成节、段概念,六年级以后以篇章教学为重点。今天,我说课的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是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的教材,本册教材有看图学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基础训练等四部分内容组成的,我说课的是本册教材的第14课《我也准备过冬了》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童话的形式讲了喜鹊、燕子、杜鹃、黄鹂和蚂蚁是怎样过冬的。
根据聋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使用常见词语。
2.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3.能说出课文里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理解讲几种动物怎样过冬的句子。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缺陷,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比正常孩子少得很多,他们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比较困难,我确定了这样的难点:理解第三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将准备如下教具:大字课文、三幅挂图、投影片。
二、教学方法。
聋哑学生语言是依据文字进行的,因此,教学中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为主,结合观察法,质疑法、练习法、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三、教学程序。
教师致力于“导”,使学生“读”的目的性更强,而学生则循导学读,分角色读,默读、讲座交流等形式,配合观察挂图,从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首先问学生:冬天到了,同学们准备怎样过冬呢?让学生讨论回答,看看课课文里的一些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我也该准备过冬了》,板书课题。
(二)引导预读,整体感知语言。
根据我班学生预习能力的具体情况,这一阶段,我训练学生预习的重点是初步了解课文,为了让学生预读有目的,我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第一题来预读课文,预读过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反馈,并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看看学生理解课文到哪一步,为下面有的放矢地教学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预读,让学生自己能动起来,体味到探索、思考的快感和乐趣。
朱作仁老师讲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耳聋学生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要靠朗读理解语言文字。朗读可以充分让学生的口、眼、脑等器官进行协调活动,做到“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感染力。所以在精读课文时,我计划以朗读为主线,把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目的。
1.学习第一段。
这一自然段讲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发现树林变了样,朋友们都不见了。内容浅显易懂,我让学生自学。首先默读课文,出示投影片,思考:谁在什么地方?树林里怎么样?学生通过观看投影片和默读课文,相信学生能正确回答出:蚂蚁在树林里,树林变了样。接着让学生尝试回答“朋友”是哪些动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讲小蚂蚁和喜鹊对话。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充分利用课本第一幅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能把本段内容的情境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朗读。接着看老师范读,再指名读,重点把第三句(小蚂蚁喊道:“喜鹊你好,燕子、杜鹃、黄鹂,他们都到哪儿去了?”)的疑问语气读出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讲动物的过冬方法。教学这一段,教师主要引导聋生分角色朗读并演示出这一段的内容,从而帮助聋生建立形象的思维。在这一助读活动中,聋生通过表现语言内容,能充分体会到这段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使他们在动、思、读中知道燕子、杜鹃、黄鹂的过冬方法,在回忆和再现文字过程中,得到形象的提示,从而提高朗读效率和记忆文字的能力。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教学本段前,我首先说:“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喜鹊把窝垫得暖和和的做什么?通过第三段的学习,相信学生一定会回答出:它们准备过冬了。提问:蚂蚁该不该准备过冬呢?它是怎么准备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四自然段。这样安排是因为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接着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相互讨论,这样做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再让学生回答问题。接着回答“我”是谁?总结出本段的内容揭示了课题。为进一步巩固本段内容,教师再打开投影片,让学生脱离课本,根据投影片上展示的图片过程,准确地说出本段内容。(①小蚂蚁想,我也该准备过冬了。②小蚂蚁找到一只小虫,就往家里拉,做过冬的粮食。)
(三)指导议读,培养合作精神。
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接着进行小结,我让学生一起自由讨论、发言,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别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通过学生讨论、复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同时也将学生思维活动置于互动的网状交流之中,这样做既能训练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过:“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