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活动课:学会倾听
设计理念:
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智障学生多数有言语障碍,接触社会、与人交流的机会较少,沟通能力较弱。本次我们的团体辅导活动,希望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这次的辅导重点侧重于团体游戏和互动。
活动目的:
(一)认知:
1.帮助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3.了解同伴交往的基本技巧。
(二)情感:
1.能够热情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
2.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倾听行为要做到:诚心、专心、耐心、用心。
(三)行为:
1.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
2.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重点:
1.通过各个辅导游戏和活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2.通过互动,让团体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建立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
3.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
活动形式:
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倾听训练。
活动准备:
一些画有简单图案的图片、纸每人2张、笔每人1支、小纸箱1个、抄写好沟通练习的大白纸1张、课件
活动程序:
一、热身游戏:我说你做
游戏步骤:
1.请学生听一则名为《黑熊和棕熊赛蜜》的故事。故事中会多次出现“蜜蜂”和“蜂蜜”这两个词。每当听到“蜜蜂”时,男同学起立,女同学坐着;听到“蜂蜜”时,女同学起立,男同学坐下。如果连续听到两个相同的词,则站立不动。
黑熊和棕熊赛蜜
黑熊和棕熊喜欢吃蜂蜜,它们都以养蜜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产的蜂蜜多。
黑熊想,蜂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测量访问量的仪器。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能产多少蜂蜜,关键在于蜜蜂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而且它也买了一套仪器,但测量的是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结果公布。
一年过去,棕熊的蜜蜂产的蜂蜜比黑熊的蜜蜂产的蜂蜜多出整整一倍。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在活动中反应既快又准确?有的同学出错较多?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小结过渡:反应既快又准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认真倾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倾听,下面我们来看两段表演,看看这样的倾听方式给你什么感受。
二、心理剧:《请听我说》
小品一:
教师请一名同学讲一段话。学生在讲话时,教师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某物品,或打断对方谈话,或是到同学们中间处理问题,学生讲完了,教师追着问:“你刚才讲什么?再说一遍。”
小品二:
两名学生分别表演讲话者和倾听者,学生讲述自己有什么爱好,老师看着别的地方,面无表情,看似认真的听,但无任何回应。
请表演的学生谈谈感受。
教师小结:当别人在说话时,你不认真倾听就会让别人不想再说下去,不想和你交流,长期这样,大家就不喜欢你。
三、倾听解密
1.屏幕出现各种不合格的倾听动作图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倾听行为有可能在向说话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1)身子不停地转来转去或不停地变换姿势——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啊!
(2)随意插话、抢话——你说的我都知道了。
(3)东张西望——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了。
(4)转笔——真有些无聊。
(5)不停地看表——逐客令:你是不是该走了?
(6)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你爱说不说,我得干自己的事了。
(7)打哈欠、伸懒腰——我对你所说的内容没什么兴趣。
2.引导:如果你是说话者,面对这样的倾听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小结、过渡:当人们认真倾听我们说话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做个积极的倾听者,你就会有更多的朋友。
四、归纳受欢迎的倾听行为
教师:究竟什么样的倾听行为才是受欢迎的呢?
小组讨论:
1.倾听时的目光与表情:
2.倾听时的姿势与动作:
3.当赞同对方的观点时,
4.当不赞同对方的意见时,
5.如果对方想说的话,自己已经全知道了,
6.如果要鼓励对方谈下去,
7.倾听时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五、(人际交往黄金定律)角色互换
请刚才心理剧表演的说话者和倾听者重新上台,角色互换,尝试做一名“受欢迎的倾听者”,其他同学观察、强化。
六、倾听技巧“要素”
那么,合格的倾听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介绍几个要点:
1.注意
眼睛注视说话的人,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别人谈话的内容上。不要打断对方,在对方未提问时,不要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
2.接受
用点头、微笑表示你理解对方的想法。如不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仍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适时加入一些表示听清楚的短语,如“是吗”、“我明白了”、“原来这样”等等。
3.引深话题
重述对方的意见、情感,或提出恰当的问题鼓励、帮助讲话者完成他的叙述。如“后来又怎么样呢?”“那你一定气坏了!”“既然如此,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4.有耐心。在别人说话内容较多、较长或言语不简洁时,不要随便打断对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应等别人说完再发表不同意见或补充,表达自己意见时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
教师总结:应深刻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听众要掌握四条基本要素,即诚心、专心、耐心、用心(反馈)。
七、倾听能力大考验:
1.反向动作:
大西瓜小西瓜(老师说大西瓜时学生用双手作小西瓜状,老师说小西瓜时学生用双手作大西瓜状)
2.盲人画像
一个扮演盲人,一个扮演明眼人。
盲人在明眼人的帮助下,将贴在黑板上的空白脸孔,画上五官。只限于用声音提示。
同位两人一组一个扮演盲人,一个扮演明眼人。提高活动的参与性(扮演明眼人的同学把黑板上的脸部轮廓画下来然后把手背过去,扮演盲人的同学在同位的指导下画)活动是孩子最愿意玩的,可是最主要的是活动过后的分享,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否则的话,会让活动课只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心理辅导的意义。
八、自我剖析
在你以往的倾听行为中,有哪些不利于交往?今后该如何改进?(学生写纸上,并交流)
九、双向沟通:
折纸游戏:
游戏规则: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操作过程中第一组同学面对面,可以商量,也可询问老师;其它两组组同学背对背,不能相互商量,也不能询问老师,独立完成。
游戏过程:
(1)折一折:①把这张纸上下对折;②再把它左右对折;③在右上角撕掉一个等腰三角形;④然后把这张纸左右对折;⑤再上下对折;⑥在左下角撕掉一个等腰三角形。
(2)看一看:做完后,请将这张纸展开来看一下,它的形状是什么?比较第一组与其它六组同学撕的“作品”,发现,第一组同学的作品形状一样或接近,而其它6个组的同学撕出来纸的形状差别很大。
(3)议一议:为什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指令,其它6个组的同学撕出来的“作品”形状会如此“千差万别”?学生讨论。教师概括学生的讨论结果,如“没有交流”、“不能问老师”、“不能看别人的”等,肯定同学们的看法。
教师小结:第一组同学在折纸过程中,因为可以与同学、老师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沟通,不断反馈修正结果,取得的效果自然很好。其他组的同学因为不能实现双向、多向沟通,作品自然千差万别。一个小小的游戏尚且因为理解不同又无法沟通而出现了这么多的结果,要是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缺乏理解交流或者理解偏差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产生误解,人际关系紧张等常常是因为你所表达的并不一定就是别人所理解的,你所听到的未必就是别人想表达的。人际交往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 它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感情沟通,不断反馈、调节沟通方式,才能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实现人际交往愉快,人际关系融洽。
十、课堂小结:
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同学们,我们来问问自己,课堂上是不是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和朋友交流,是不是认真倾听别人的建议?和父母交流,是不是以一颗恭敬的心认真倾听父母的心声。
希望同学们都能把今天学到的技巧用于我们的实践中,做个善倾听、会倾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