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音乐初中音乐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乡韵教案与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6-09-02 16:2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乡韵
  •   公告:

    

《乡韵》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选自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第一课:“乡韵”。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滋养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论是歌曲、戏曲还是舞蹈,都源自当地的生活及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习与体会不同地域、不同韵味的戏曲等艺术形式,并在一系列的创造性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艺术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方式
我校八年级的学生,对京剧已经有了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但对于戏曲与文化间的关系等较深层次的知识不是特别清楚,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欣赏、演唱、表演、讨论、感悟、创编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同时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创编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设计理念
通过欣赏《故乡是北京》《上海本是好地方》两首歌曲,了解与感受京韵沪韵,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了解艺术作品风格受地域文化影响,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
2.听赏歌曲《故乡是北京》,了解北京的京腔京韵和北京建筑风格点,感受北京大气多元的皇城韵味;欣赏歌曲《上海本是好地方》,感受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韵味,并在上海乡韵作品的创编、表现中,懂得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3.在欣赏、讨论、交流、表演、创作等艺术实践活动中,领略艺术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浓郁乡情,锻炼主动感悟、乐于表达的学习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与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知道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三)教学难点:体会地域文化对于艺术作品风格的影响,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欣赏感悟法;演唱表演法;小组创编法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演唱山东民歌《包楞调》,猜猜老师的故乡是哪里?
2.师生交流乐曲的风格特点:风趣、粗犷。
3.师生交流感悟:山东人民朴实爽朗的人文性格,蕴育了山东民歌质朴粗犷的风格特点。
4.出示课题:”乡韵”
说明:此环节是本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教师演唱山东民歌,到学生猜故乡,再到概述山东民歌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目的是给学生传递一种认识: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乡韵”主题做铺垫。
二、《故乡是北京》
(一)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了解歌曲的旋律及语言的特点。
1.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视频片段。
2.交流旋律特点:京剧拖腔、京胡伴奏。
3.用北京话朗读歌词,感受北京人讲话字正腔圆的特点。
4.交流歌词中描述的北京特色:四合院、京腔京韵。
说明:本环节通过欣赏具有京韵风格的旋律,字正腔圆的朗诵歌词,引出四合院和京剧,激发学生了解北京文化的兴趣。
(二)感受京韵:北京四合院
1.欣赏北京四合院视频。
2.师生交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寓意:四方形的合院式建筑,体现了儒家长幼尊卑的传统思想。
3.教师补充建筑特点及文化寓意:精美的石雕、绚丽的彩画,展现了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欣赏北京建筑视频,感受北京城大气磅礴的皇城韵味。
说明:本环节通过欣赏视频、图片,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体味建筑背后的风土人情,感受北京这座皇城大气的城市韵味。
(三)感受京韵:京腔京韵
1.欣赏《卖水》视频片段,模仿京白的声腔特点:假声。
2.有节奏的表现《卖水》念白,感受京白的节奏韵律。
3.再次欣赏《卖水》视频片段,模仿演员动作。
4.师生跟伴奏,合作表演。
5.欣赏学生表演的传统京剧《贵妃醉酒》片段,感受国粹京剧的美。
说明:本环节通过模仿、表演《卖水》的念白和动作,感受京剧受到北京文化的影响和滋养,在语音,尤其是京白方面具有了北京的语言特质,成为了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加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艺术。
三、《上海本是好地方》
(一)欣赏歌曲《上海本是好地方》,了解歌曲旋律及语言特点
1.欣赏歌曲《上海本是好地方》视频片段。
2.交流歌曲旋律特点:旋律具有江南小调悠扬婉转的特点;歌词用上海方言演唱。
3.师生交流,感受语言与旋律的密切关系。
4.师生交流上海的特色,感受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
(二)用歌曲《上海本是好地方》中的节奏创编歌词
1.小组活动:分小组,根据节奏及衬词创编歌词,最后用上海话有节奏的朗诵作品,表现上海特色。
2.师生互评。
说明:本环节通过欣赏、交流、创编、表演等活动,体会歌曲旋律悠扬婉转的小调特点;表现上海话吴侬软语的语言特点,懂得旋律来自于语言的道理,从中体会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不同地域文化滋养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五、《乡韵》教学反思
1、关注学科人文性: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课程,它把对人类艺术及文化的了解,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放在课程首位,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具有真、善、美的心理品质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大气以及上海的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让学生懂得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不相同的道理,把学生的关注点不单单聚焦在对于艺术作品的学习上,更让学生关注到作品背后不同的地域文化,引发对于艺术与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
2、注重课堂实践性:课堂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设计本课过程中,牢牢把握这条理念,设计了多种艺术体验活动。比如,细化学习京剧的念白与动作,了解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及动作的程式美;通过歌词创编,表达自己心目中故乡的特色,传递对于故乡文化的理解及热爱;通过欣赏京剧、建筑、歌曲等视频,体验艺术作品的不同地域风格,感受不同地域的乡韵等等。这些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升华情感。
3、体现学科综合性:八九年级是艺术学习的初步综合阶段,指在前阶段音乐、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到戏剧、影视、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体现一种学科知识、教学过程等的综合。本课以两首歌曲为主线,串起了北京的京剧、北京建筑;上海的旋律与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中,感受作品背后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故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4、培养正确审美观:中学艺术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欣赏与鉴赏艺术作品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本课通过视频欣赏、活动实践、小组讨论创编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韵味美,北京建筑的大气美,上海旋律的婉转美,以及上海话吴侬软语的腔调美。让学生在感受不同地域艺术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美丑的鉴别能力,引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及故乡文化的思考与关注。

上一篇文章:三字经教案 第五讲

下一篇文章:三字经教案 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