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五年级语文

《桥》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19 17:3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生字,读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领悟作者构思别致,设置悬念的结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震撼,体会洪水的可怕。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
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概括老汉的光辉形象。
(4)通过诗歌结题,升华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老汉感人的故事中,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
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具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震撼人心的情景: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可怕的句子和播放视频可怕的洪水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党支部书记面对可怕的洪水那种临危不乱、镇定指挥的精神。
通过“读-品、画,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党支部书记像大山一样的光辉形象,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在经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后,老师设计了四人小组说话练习和书面练习。因为语言训练也是深化阅读、浸染情感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直接检测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已理解内化了文本,有效实现理解和运用的双向目的;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情感人格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尊重了孩子的多元情感体验,使他们充分展示语言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教学策略】
1、用整体的思路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时应遵循这种认识规律,结合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采用整体法,整合思路,整合问题,把教学设计成三大版块:(这三大版块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1)谈话导入,切题,埋下悬念。
  (2)初读课文,正音,读顺课文。
  (3)带问读思,聚焦,感悟人物形象。
2、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为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做铺垫;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3、体会老汉大山形象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策略:
(1)追求“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模仿老汉“怎样站、怎样想、怎样下命令”,体会老汉的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追求“细节丰满”。 以老汉“怎样站、怎样想、怎样下命令”为线索, 品读重点句,层层深入,感
悟老汉临危不惧,像一座山一样的形象。
(3)追求“言意共生”。品味“站”的用词准确;体会老汉怎样下命令的情景,在品读与感悟之间读懂老汉的内心,寻得一份心灵的感动。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这是一座桥,看似普通、狭窄,但在洪水的面前,却挽救了一个村庄100多号人的生命。还有一位老汉,看似年迈、清瘦,但在洪水的面前,像一座山,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通读全文,学习字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读准读通课文。(2)读准屏幕上的词组,每一行你发现了什么?
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没腿深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3、整体感知
请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些词组,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将他们分成三行?
(第一行词语都是描写——洪水的,第二行词语是描写——村民的,最后一行是描写——老汉的)
洪水、村民、老汉,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来看看:(破折号后面学生读)
这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啊?一起读第一行——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没腿深 放肆
就是这样一场洪水,使得村庄里的100多号人——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于是,在这个危急关头,老汉出现了,一起读——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渲染气氛,一开始就给整节课堂定下基调。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尽管如此,老师并没有忽视字词的读音和理解,舍得倾注时间和精力,对易读错的字(包括多音字)连同词语让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则引导用揣摩的方法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在这里,词语教学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老师为什么要将他们分成三行?看似随意的三行词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让学生认识生字和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思辨探知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现在请大家,从书本上,马上找出描写洪水可怕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起来。(生找读)
2、老师选择了其中三个句子,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反复练读这三句,看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学生练读)课件出示:
◆ 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同学们选一句来读,谁能用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可怕? 【按学生汇报指导朗读,顺序可能有变】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同学们,请看录像!(洪水录像)
3、老师发现大家在看的时候,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面对可怕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现在我们来看看村民是如何逃生的?请同学们跟老师配合朗读。(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设计意图】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桥》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如果说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朗读是心灵的回声,是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之声在学生学生主体内部产生的共鸣。让学生找出洪水可怕的句子,试着用朗读读出洪水的可怕,体会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从而实现语言感与悟的统一。最后,洪水录像推波助澜,震撼心灵,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村民逃生的场景,为老汉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形象。
1、面对可怕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唯一的逃生之路。村民惊慌失措!老汉有没有惊慌?――没有!课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说老汉像――一座山!(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时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2、品读“像山一样站着”
(1)站!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老汉是怎么站的?谁能像一座山一样,站起来,给大家看看。
(2)请你就这样站着,读一读这两句?――生读
(3)全班学着老汉,昂首挺胸、临危不惧地站着,一起读这两句话。(老师领读)
3、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有没有说话――(没有)口里没说,但是他心中在说些什么呢?
4、老汉就是这样的人!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一生读)(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谁能像老汉一样下这道命令!
让我们一起,有气势、有威严地读这道命令吧!――全班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为此,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策略:
1、追求“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模仿老汉“怎样站、怎样想、怎样下命令”,体会老汉的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追求“细节丰满”。 以老汉“怎样站、怎样想、怎样下命令”为线索, 品读重点句,层层深入,感
悟老汉临危不惧,像一座山一样的形象。
3、追求“言意共生”。品味“站”的用词准确;体会老汉怎样下命令的情景,在品读与感悟之间读懂老汉的内心,寻得一份心灵的感动。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 老汉“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小伙子)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4――22自然段,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也显示在屏幕上,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现在开始。(课件出示)(默读2分钟,标出动作的词语)【板书:老汉、小伙子】
2、★老汉的动作:“冲”“揪” “吼”“推”。 【师板书】
★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 【师板书】
3、老汉和小伙子的动作,好像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句子和音乐,师范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一直到结束)
4、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在这生死关头,他们到底会是怎样想的啊?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互相说说:父亲与儿子当时的内心独白。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 ------ 父亲啊 。
(3)最后时刻,儿子推了父亲一把,------ 父亲啊 。
(4)但是,父亲还是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儿子啊 。
5、全班汇报:
6、这位老汉,给我们的印象,刻骨铭心!面对老汉,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请大家拿起笔来,把你最想说的几句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吧!(出示课件)
7、巡视,生深情朗诵。(找学生随机板书,概括老汉的形象!)
【设计意图】
在经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后,老师设计了四人小组说话练习和书面练习。因为语言训练也是深化阅读、浸染情感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直接检测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已理解内化了文本,有效实现理解和运用的双向目的;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情感人格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尊重了孩子的多元情感体验,使他们充分展示语言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同时出示文章的结尾时,伴着班德瑞乐团《神秘园》凄婉的音乐,渲染气氛,把课堂的气氛推上高潮!
三、自我建构
(一)以诗结题,升华情感。
老师也被深深的感动,也有很多话想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这一首献给老汉的诗――《山 • 桥》!
山 • 桥――献给老汉
作者:海燕
我不知道
您的名字
但我知道
您有一个动人的称呼——党支部书记

您是一座山
征服了放肆的洪水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铸就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您是一座桥
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筑起了一座党和群众的生命之桥
【设计意图】以诗结题,师生共鸣,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二)作业:抄写生字词,并且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老 汉:“冲”“揪” “吼”“推”
小伙子:“瞪”“说”“推”
(学生板书老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