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三年级语文

《拾穗》教学案例评析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1-01 15:1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拾穗》教学案例
教学片断: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仅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递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