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高职中职精品课饭店旅游> 正文

旅游心理学 第三章 旅游者的一般心理过程教案

本站微信

第三章 旅游者的一般心理过程(22课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者的一般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即知觉过程、学习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审美过程等,掌握旅游者的共性心理和一般心理规律。
重点:旅游中的社会知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的特征;审美的四种心理因素;
难点:旅游者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 旅游者的知觉过程教案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也是旅游决策和行为形成的前提。认识过程从低到高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这个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旅游者的认识形成阶段和认识发展阶段。
旅游者的认识形成阶段也称旅游者的感性认识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感知是感觉、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剌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剌激物整体反应。
一、旅游知觉的特征
所谓旅游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情境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旅游知觉总是表现为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一)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就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对其它的对象则不留意,就是说旅游者往往对注意或知觉到的对象是清晰的、有意识的,而对其背景是模糊的、甚至是无意识的。
对象与背景之间又往往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种相互转换可以经常进行。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客观上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主要有: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度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2)对象的运动度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比如夜晚闪烁的霓虹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对象的组合度
对象各部分组合的接近和相似程度也影响着对对象的辨认。这种组合主要有两种: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
根据旅游知觉的选择性特征,在旅游景点、设施、广告及导游等的设计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总是能主动地对剌激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形式标出来,只有这样,对事物的理解才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旅游者的知觉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详细而精确地反映出旅游刺激物的全部细节这样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它要根据旅游者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旅游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出来。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导游员言语的作用、任务不同和旅游者情绪状态等。
(三)旅游知觉的整体性
旅游知觉的对象是由旅游刺激物的部分特征或属性组成的,但旅游者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刺激情境。甚至当旅游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直接作用于旅游者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一旅游刺激物的整体印象。
旅游知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因为旅游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旅游者发生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知识经验常常能提供补充信息的作用。
(四)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当旅游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旅游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的是受习惯和经验的影响。知觉的恒常性是后天学来的
二、旅游知觉的类型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知觉。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及其运动速度的快慢。
三、旅游中的错觉
(一)错觉的本质和特性
1.直接感受性
错觉是对认识对象的直接反应,凡是脱离眼前的认识对象,由判断、推理而得出的一切关于对象的认识都不在错觉之列。错觉的直接感受性,也是划分错觉和幻觉的一条介限。幻觉是在没有反映客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就是通常所说的“白日做梦”。如安徙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这个女孩在又冻又饿的境况下,眼前出现了幻觉。
2.主观性
错觉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既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也具有主观性。错觉的主观性是它别于假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假象是客观的,是从事物本身发展中产生出来的,是事物固有的,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假象不具有主观性。
3.表面性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反映。
4.不正确性
错觉,顾名思义,是对认识对象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具有不正确性、歪曲性。
综上所述,错觉的实质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直接的、歪曲的知觉。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首先,错觉的产生与认识对象的客观环境有关,在异常的外部条件下来认识客体时往往容易引起错觉。特别表现在感知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情况下。
其次,错觉的产生也与事物本身有关。如活动的内容就与时间长短的知觉有关。颜色错觉也是这样,浅颜色给人以宽大的感觉,深颜色使人感到窄小。
错觉的产生不仅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因为客观条件只提供了产生错觉的可能,只有通过人的主观因素才能起作用。
(三)错觉现象及在旅游工作中的运用
错觉现象包括几何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和运动错觉等。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也常常利用错觉,以增加旅游审美效果。特别是中国的园林艺术,常常利用人的错觉,起着渲染风光、突出景致的作用。比如园林中的高山、流水,都是通过缩短视觉距离的办法,将旅游者的视线限制在很近的距离之内,使其没有后退的余地,而眼前只有假山、流水,没有其他参照物,这样,山就显得高了,水就显得长了。现在的许多现代化游乐设施也常常利用人的错觉组织丰富有趣的娱乐项目。比如,美国航天展览馆就是通过多感官剌激来产生错觉,从而给游客带来惊心动魄的乐趣。
四、旅游中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一)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知觉主要是指对别人的外表、言语、动机、性格等的知觉。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性格的知觉和角色知觉等。对人的正确知觉,是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活动的首要条件。
对人的知觉依赖于多种因素,如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以及环境等,从认知主体心理方面看,存在一些社会知觉误区,它们的存在容易给社会认知带来偏差。这些社会知觉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第一印象
鲜明、深刻而牢因的第一印象,会给人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如对某人的第一印象好,则愿意接近他,容易信任他,对于他的言行能给予较多的理解;反之,就不愿意接近他,对他的言行不予理解。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的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这是因为第一印象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根本面貌,难免有主观性;同时人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能一眼把人看死。所以,要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对人的知觉。虽然人们都知道仅靠第一印象来判断人常常会出现偏差,可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影响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获得的某一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这种印象扩大为对象的整体行为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现象。
3.刻板印象
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对以后该类客体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刻板印象产生的基础是人们的经验,并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在旅游工作中,知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时,除了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之外,还应当注意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观察和了解,并且注意纠正错误的、过时的旧观念。
(二)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任何一个人都与他人发生联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表现为接纳、拒绝、喜欢、讨厌等各种亲疏远近的态度,对这种关系的正确知觉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依据。旅游工作者一方面要尽快了解旅游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洞悉旅游工作者自己与游客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以便利用这种关系搞好旅游接待工作。
(三)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人不仅在知觉别人时要通过其外部特征来认识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同样也要这样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意图等。
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知觉水平一般是遵循着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这一进程的。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自我知觉水平也不完全一样。
五、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为组成的,与这些行为有关的事物就是基本的旅游条件。实践证明,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印象,与具体的旅游决策、旅游行为以及对旅游服务的评价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一)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旅游区的知觉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是否具有独特性和观赏性,即是否具有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的吸引力;旅游设施是否安全、方便、舒适;旅游服务是否礼貌、周到、诚实、公平。
(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同时,还要考虑从居住地到旅游区的距离。人们对旅游距离的知觉,经常是以空间距离的远近来衡量,也常常是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比如从上海到杭州,人们较少说要经过几百里,而是强调要坐几个小时的车。
(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人们外出旅游,交通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是旅游者所关心的问题。人们对交通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快速、安全、舒适,还要在旅途中得到热情、友好、周到、礼貌的服务。
六、旅游者的风险知觉
(一)风险知觉的种类
1.功能风险
功能风险涉及到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当购买的旅游产品和享受的各种服务不能像预期那样满意时,就存在着功能风险。
2.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指花费较多的金钱是否会买到较好的产品和享受优质的服务。
3.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旅游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危害旅游者的健康和安全的风险。
4.时间风险
时间风险是指在旅游活动中能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旅游活动。
5.不可抗力风险
由于地震、洪水、传染病、社会动荡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如2003年初发生的SARS事件表明,旅游业在应对不可抗力风险方面是比较脆弱的行业,值得认真研究。
6.心理风险
心理风险是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旅游者的幸福感和自尊心,反过来说是否引起了旅游者的不满意和失望的情绪。人们出去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提高自我价值,放松自己。消除或减少旅游者心理风险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旅游者所承担的心理风险往往要比实际发生的事实风险要大得多。
(二)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旅游者对风险的知觉是不同的。这一方面受旅游者个人特点如文化层次、智力水平、经济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种类的影响。
(三)消除风险的措施
方法主要有:一是广泛地搜集信息,并进行认真比较衡量;二是寻求高价格、高收费,购买名牌旅游产品;三是放弃某些旅游活动。

第二节 旅游者的学习过程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习对旅游者的重要意义
掌握学习规律在旅游活动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3.2 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3.2.1 学习与旅游者
什么是学习?
从科学心理学的观点看,学习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学习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行为的学习观
人类的旅游行为是学习的结果。
旅游行为教育观
人类的学习,一方面体现为个体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即自觉学习;一方面体现为外界对个体有意识地引导,即教育或社会教化。
事实证明,积极有目的的教育引导,能对旅游者动机的产生、态度的转变以及经验技能的提高等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3.2.2 学习对旅游者的作用
获得信息
激发动机
产生态度
积累经验
案例分析:培训出一帮旅游迷
分析:这个案例说明,旅游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从旅游动机的产生,到旅游态度的改变,到旅游消费经验的积累,都是学习的结果。这同时也说明:人是可以被“教”会旅游的。

3.2.3 旅游者学习的过程
获取信息
旅游商业环境
个人社会交环境
积累经验
形成习惯

思考与练习:
1.研究旅游者的学习现象有何实际意义?
2.广告界有一句行话:“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你推销商品的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根据旅游者的学习过程,对此你如何理解?
3.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哪些?对于旅游业界的营销工作有何启示?
第三节 旅游者的情绪情感过程教案

认识和情绪情感在反映的对象、形式上有所不同。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情感则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则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面。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通常是指那种由机体的天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是由天然的,低级的,并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带有情景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情感是与人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它是由后天的,高级的,并与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具有情景性、历史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是一种深刻持久的情绪,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二极性
1.肯定的与否定的
2.积极的与消极的
3.紧张的与轻松的
4.激动的与平静的
5.强的与弱的
两极性是相对的,没有爱就无所谓恨,没有快乐就无所谓悲伤,没有紧张就无所谓轻松。所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1.增加体能功能
2.信号功能
3.感染功能
4.调节功能
(五)情绪情感的分类
1.根据情绪情感的性质分类
(1)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5)喜爱
2.根据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等分类
(1)心境
心境是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由于持久且具有弥散性,故可以形成人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背景。
心境可分为暂时心境和主导心境两种。
(2)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热情的人情绪饱满、生活丰富、动作迅速、学习和工作很有效率。
(3)激情
激情是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这种刺激的出现及出现的时间往往出人意料。
(4)应激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的异常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3.根据情感的社会情操分类
社会情操是指对社会的精神需要是否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社会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由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是否符合于自己所相信的客观规律所引起的情感。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如果出乎自己所相信的客观规律之外,就会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痛苦。如果别人发现的客观规律与自己所相信的不符,或自己不懂,也会感到痛苦。在这些情况下,都会感到不愉快。
(3)美感
美感是对客观现实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进行鉴赏或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客观事物与主体审美需要的不同关系的反映。同一客观对象,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美感。美感还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
(六)表情
1.脸部表情
2.言语表情
3.身体表情
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一)影响旅游者的情绪情感的因素
在旅游活动中,能引起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活动是否顺利
3.客观条件
4.团体及人际关系
5.身体状况
(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的特征
1.兴奋性 2.感染性 3.易变性
(三)旅游者的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1.对旅游者动机的影响
2.对旅游活动效率的影响
3.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的影响
第四节 旅游者的意志教案

当态度的三种成份高度协调一致时就形成了旅游偏好(意志),进入旅游决策阶段。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因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过程,具有三个特征:
1.自觉的目的性
意志是深思熟虑后的行动,而不是勉强的,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衡量的标志:一是行动目的确实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行动目的服从于社会公认的社会准则。
2.克服各种困难
必须是作出巨大努力的自觉行动才是意志行动。一类是来自外部困难(即客观阻力,如物质条件、观念等);另一类是来自自身内部的困难(如经验不足、能力不足和情绪干扰等)。
3.控制自己的行为
支配和确定行动方向,排除干扰,发动积极性,调整偏差,克服困难。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认识为决策提供方法,对意志起调节作用;意志因素又可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使认识活动进行得更全面、深刻。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积极的情感能鼓舞斗志;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感。二者之间起强化或抑制作用。
(三)意志的品质
人们由于所受教育和实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
二、旅游者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
旅游者在经历了认识、情绪情感两个心理活动过程后,还要经过意志过程才能最终作出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并实施之。意志过程会使旅游者坚定对其购买目标不动摇,并使其积极地进行购买活动,排除来自内部、外部的干扰,克服困难,作出并实施决策。意志过程和外部刺激及旅游者自身心理特征有关。对旅游宣传销售人员而言,旅游者自的心理特征是不能改变的,但外部环境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要针对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完善外部环境,重视旅游者的意志过程,促使其最终作出购买决定。

第五节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教案

旅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它是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活动。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旅游者的心理,是一条新颖、有趣的途径。
一、 审美心理学的回顾
(一)审美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二)西方主要的审美理论。
1.审美趣味说
2.审美态度说
3.精神分析学派
4.格式塔学派
二、科学的审美观
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审美作为一种有别于生理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它不只是由遗传和本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得的,是人的生物本能融合了理性和时代精神的一种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感性直观活动。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否发达,取决于他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审美过程,主要涉及四种心理要素:感知、想象、理解、情感。这些要素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审美经验。
(一)感知
人的感觉、知觉通常对审美起着先导作用,这是由审美对象的感性特点所决定的。在审美知觉中视觉和听觉是主要的审美器官,其他感知觉在审美过程中居次要地位。这在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上体现为对视觉的研究较多较深入。
在审美的过程中,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等特点同样得到表现。
(二)想象
想象是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想象的参与,旅游审美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审美想象可以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三)理解
审美经验中的理解因素包含以下的三个层次:
1.对现实状态和虚幻状态区分理解
2.对审美对象内容的理解
3.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
(四)情感
美学中对情感的观点主要有移情说、客观性质说和异质同构说三种。
1.移情说
2.客观性质说
3.异质同构说
三、“距离说”与旅游审美
审美态度说认为,事物的美与不美,是由审美时出现的一种奇特心理状态即审美态度决定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瑞士的布洛的“距离说”。在这里给予着重介绍。
(一)审美“距离说”的主要内容
距离,本来是指空间中某一点到另一点之间的间隔,或是指时间进程中某两个不同的时间间隔,而这里所谓的“距离”是指一种在结构特征上与时空中的距离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心理事实。布洛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作出审美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看空间中的某一事物时,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象。太近则不识全貌,太远则模糊不清。时间距离中的事也是这样,尘封已久的事则易淡漠,难以让人激动;刚刚经历的事又过分真切、功利关系牵涉太多,不能超然物外,也难以唤起美感。只有在适当的时空距离上观看或回忆才变得美好起来。按照这种关系,布洛提出了人的审美态度也应与现实生活态度拉开一定距离的主张。布洛曾以浓雾之中乘船的人的心理状态为例来说明心理距离的作用。他说,如果乘船的人遇上大雾天气,便函最不吉利的事情,不仅耽误航程,而且有撞船和触礁的危险,但如果这时候你被眼前大雾弥漫的雄伟景象所吸引,暂时忘记路途的辛劳和大难临头的担心,仅仅把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美好景象——那轻烟似的雾气,雾气笼罩着平静的海面,天海相连的神秘意味等,你就会得到一种愉快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你与现实功利态度保持了一段距离的结果。
布洛区分了在审美知觉中可能出现的三种距离,即过远的距离、过近的距离、适中的距离。
距离过远,由于不理解或其它原因,如看不清、听不清就象没有了欣赏美景的洞察力和听懂音乐的耳朵,囿于个人的想象和深思之中。就如人们难以对浩翰的天空作出具体审美活动一样。
距离过近,把日常现实与审美对象紧密联系起来,搅在一起分不开,就不是审美态度,不能产生美感。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只有“距离”适当,才能获得美感。布洛将“距离”引深为与现实、功利拉开一个适中的距离,而不是绝对超然物外。
(二)“距离说”对旅游意义的解释
“距离说”对人为什么需要旅游的问题,在经济、社会、长知识等以外找到了原因。
从审美心理学来看,旅游正可以拉开了人与现实的距离。
1.暂时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
旅游暂时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利害关系的参与者变为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旁观者,使自己与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拉开了一段距离,获得能够观察到美、享受到美的位置。
2.建立了临时的新的人际关系
旅游使人与人建立了临时的新关系,这种新的关系给人们带来了轻松和美感。这种新的,有些虚拟的关系,能使人放松、解放,表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而给人带来快乐。
(三)“距离说”与旅游规划、开发
“距离说”对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在景观、景点的规划、开发设计时要为旅游者营造“距离感”。为此,除要处理好时空上的距离关系外,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三个距离关系:
1.真与假
2.自然与人为
3.静味与闹味
[本章小结]
旅游者的认识形成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旅游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情境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旅游知觉总是表现为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点。旅游知觉的类型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的实质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直接的、歪曲的知觉。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也常常利用错觉,以增加旅游审美效果。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印象,与具体的旅游决策、旅游行为以及对旅游服务的评价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为了使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旅游者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防范在旅游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旅游者的认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于学习过程。旅游者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旅游动机学习、旅游态度学习和旅游消费学习三个方面。其学习过程表现为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形成习惯的过程。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面。情绪情感具有二极性。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人适应环境,良好的情感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可以根据情绪情感的性质、状态及包含的社会内容进行分类。旅游者的情绪情感影响着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者的行为也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因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旅游者在经历了认识、情绪情感两个心理活动过程后,还要经过意志过程才能最终做出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并实施之。
审美心理学形成于西方,但就其思想渊源不局限于西方。审美作为一种有别于生理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它不只是由遗传和本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得的,是人的生物本能融合了理性和时代精神的一种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感性直观活动。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否发达,取决于他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审美过程,主要涉及四种心理要素: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布洛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距离说”对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记忆?在旅游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旅游者的记忆是如何表现的?
2.你是怎样通过表情来观察别人的内心世界的?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4.旅游者的情绪情感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了解它们对搞好旅游接待工作有什么意义?
5.你认为科学的审美观应该是怎样的?
6.举例说明感知觉的某个规律。

相关阅读推荐:

旅游心理学 第一章 旅游心理学概述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动机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三章 旅游者的一般心理过程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四章 旅游者的人格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五章 旅游者的态度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六章 旅游服务心理的实用原理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七章 饭店服务心理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七章 饭店服务心理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八章 导游服务心理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九章 旅游企业的团队心理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十章 旅游企业的员工心理及保健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第1章 旅游心理学概述教案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