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者的人格(6课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格的基本理论,掌握人格的特征、类型、结构和影响其形成的因素,理解人格差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了解旅游者的角色心理。
重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从行为倾向角度来划分旅游者的人格类型;
难点:人格理论
第一节 人格概述教案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在某一个人身上独特的稳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或称人格)。古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心理世界。人格与动机紧密相关,动机揭示的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而人格差异又是造成行为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极为复杂,可以下一个综合性的定义: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人格是人对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种独特的反应方式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人格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成熟、学习四种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个人的神经类型、感官特点、智能潜力、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体貌特征和血型等遗传素质都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
环境是指人出生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容、方向、水平等构成影响,并对实现遗传的潜能起保证作用。
(三)成熟
成熟度与人格发展的阶段相对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阶段,人格发展会有不同主题。成熟规定了人格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学习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随着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人可以主动地选择和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并因此带来自身行为的变化。学习行为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使它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独立变量。
二、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主要是对人格的形成、结构、功能,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一)特质论
特质是指在人的行为中一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特质论认为:
(1)人格是由数量很大的特质要素构成的;
(2)特质在各个人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
(3)特质比习惯更富有多样性,它形成于习惯,又高于习惯;
(4)特质也不同于态度。特质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一般也不对事物的好恶进行表态或评价。
(二)精神分析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彼此交互作用而构成人格整体。本我,由于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部分,本我中包含了推动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里比多”,所以本我总是以寻求快乐为第一原则;自我,由于自我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总是以现实为原则,而成为人格构成的主要部分;超我,由于超我能够明查是非善恶,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2.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按照“里比多”投放的主要部位不同,将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三)学习论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论的核心是强调环境影响对行为的作用。
(四)自我论
自我论兴起于50年代,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自我论中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论认为,人类不像动物那样行为方式主要靠本能的支配,人类行为的受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而有很大的可变性。
三、人格特征
(一)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如“脾气”、“本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作用。了解它,有利于我们注意利用旅游者气质特征的积极方面,控制其消极方面,提高商业经营艺术。
(二)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
性格与气质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有区别:
气质 先天的 无好坏之分 表现范围窄 可塑性很小
性格 后天的 有好坏之分 表现范围广 可塑性大
(三)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首先,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发展;其次,勤奋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补偿某些能力的不足,即“勤能补拙”;再次,良好的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旅游者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产生不同旅游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四、人格类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有以下几种人格类型:
(一)内倾型与外倾型
(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三)内控型与外控型
(四)自卑型与自尊型
第二节 人格与旅游行为教案
一、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1964年加拿大临床心理医生埃里克•伯恩博士在其专著《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这三种自我状态大体上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每种状态都有其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三种人格状态或其中之一的支配。
(一)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感受挫折、无依靠、欢乐等情感的那一部分,也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自发性、冲动性和新发现引起的激动等的源泉。儿童自我状态负责人们完全不受压抑、表面可笑的行为、天真烂慢的行为以及自然的言行。
儿童自我状态是人格中主管情绪情感的部分,同时人们的欲求、需要和欲望大部分也由它掌管。可见,儿童自我状态表现出的大多是原始的、具有动机或动力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瘦弱,就是一个缺乏活力的、刻板的人。
(二)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掌管理性的、非感情用事的、较客观的行为。当一个人成人自我状态起主导时,往往表现为:冷静、处事谨慎、尊重别人,喜欢探究为什么、怎么样等。
(三)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人们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在其心目中具有父母一样的权威人物而获得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父母自我状态提供一个人有关观点、是非、怎么办等方面的信息。
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慈母式如同情、安慰;另一方面是严父式的批评、命今。
(四)三种状态的关系
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三种自我状态处于协调、平衡的关系中,而共同起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哪种自我状态起主导作用,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人格结构理论为我们分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服务行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角度。
一般来说,人们的旅游动机主要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其旅游动机最容易被诱感激发。所以常规的旅游捉销方法,首先,是要激发旅游者的欲望、情感;其次,是进行理性说服,让其成人自我状态得出“可以”、“还合适”等结论;最后,是提出一个高尚的或有意义的理由,以满足父母自我状态,比如“这样做既合乎身份,又有利于工作”等。总之,在旅游促销过程中,要做到“打动”、“合理化”、“意义化”。
二、旅游者的人格类型
(一)从行为倾向角度来划分
根据旅游者行为倾向,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质的旅游者
神经质一词在变态心理学中,是指具有敏感、易变等不完善人格的人。神经质的旅游者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厌倦、脾气乖戾;急躁、大惊小怪;兴奋、易激动;无礼、事必挑剔;敏感、难以预测。
这类客人最难服务。通常情况下这类客人比例较低,但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外在压力的增大,导致神经质的旅游者有增加的趋势。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没有选择客人的权利,只能给客人以舒适、抚慰、尊严。所以遇到这类客人,要尽早发现,给予关注,谨慎相处,保持适当距离,不适合表现出过分主动热情。
2.依赖性的旅游者
具有依赖性的旅游者的行为倾向表现为:羞怯、易受感动、拿不定主意。这类客人一般是人格不健全的幼稚性人格者、初次出门旅游者,年老和年幼难以自理者以及不熟悉情况的外国客人。
这类客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同情,也最值得关注。如果不为他们提供详细的服务项目、收费情况等,他们便难以充分享受和消费旅游业所能提供的各种产品,从旅游业角度看也就失去了商机。
3.使人难堪的旅游者
使人难堪的旅游者的行为倾向表现为:爱批评、漠不关心、沉默寡言。这类客人的心中好像有许多不平事,属于原则对外的那类人。他们只是对别人提要求,从来不会进行心理换位,而很少理解和关心别人。对这类客人要谨慎、周到、注意细节。
4.正常的旅游者
正常的旅游者是绝大多数的,对于他们,服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各种服务充分有效地提供给他们。
(二)从性格倾向角度划分
与内倾、外倾的分类方法相近,可以把人们分为心理中心的和他人中心的两大类。心理中心的人计较小事,考虑自己,心情有些压抑,不爱冒险。他人中心的人喜欢冒险、自信、好奇、外向,急于与外界接触、喜欢在生活中作新的尝试。
心理中心的人显然要求他的生活具有可测性,他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休息和松弛一下。而他人中心的人则希望生活中有一些估计不到的东西。他一般去那些比较偏远的、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去旅游。他办事灵活,如能去一些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体验一些新的经历,避免千篇一律,他会感到十分满意。
(三)从个性倾向角度划分
根据旅游者的需要、价值观、爱好和态度等个性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喜欢安静生活的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重视家庭,关心孩子,维护传统,爱好整洁,而且对身体健康异常注意。
2.喜欢交际的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活跃、外向、自信、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为旅游度假的含义不能局限于休息和轻松,而应该把它看成是结交新朋友、联络老朋友、扩大交往范围的良好时机。
3.对历史感兴趣的旅游者
对历史感兴趣的旅游者认为旅游度假应该过得有教育意义,能够增长见识,而娱乐只是一个次要的动机。他们认为旅游度假是了解他人、了解他们的习俗和文化的良机,是丰富自己和家人对形成今天这个世界产生过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的良机。
第三节 旅游者的角色心理教案
一、旅游者的性别心理
由于社会的分工,男女在生活空间、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及千百年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存在差异。
(一)男性旅游者心理
男性在旅游活动中,一般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独立 2.坚定 3.务实 4.粗犷豁达 5.好表现
(二)女性旅游者心理
女性在旅游活动中,一般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心细 2.感情丰富 3.主意变化快 4.胆怯 5.狭窄 6.固执
二、旅游者的年龄心理
(一)儿童旅游者心理
儿童指从出生到11岁的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变化较快。在旅游活动中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1.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
2.情绪从不稳定发展到稳定
(二)少年旅游者心理
少年指11-15岁的人。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有成人感
2.旅游购买独立倾向性开始确立,旅游行为趋向稳定
(三)青年旅游者心理
青年指15-30岁的人。在旅游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
1.追求时尚,表现时代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
4.追求档次,表现享受
(四)中年旅游者心理
中年的年龄一般男在30-60岁之间,女在30-55岁之间。在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
1.注重实用
2.注重理性
(五)老年旅游者心理
老年的年龄一般男在60岁以上,女在55岁以上。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为:
1.习惯性强
2.自尊心强
3.怀古忆旧强烈
4.注重方便和实用
三、旅游者的职业心理
职业作为社会阶级的指示器,明显地显示出不同职业角色的人有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反映在其价值观念、人际态度和自我知觉之中会有所不同。因而,不同的职业的人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大的差异。
(一)职业地位较高者的旅游心理
职业地位较高者,如官员、教授、董事长、明星、高级记者等。此类职业的人大都追求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高品位和高标准,在旅游活动中显示成熟感和成就感,强调生活潇洒、文雅,花钱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用词考究,举止大方,喜欢购买艺术品和古玩,喜欢得到他人的尊重等。
(二)职业地位处于中等者的旅游心理
职业地位中等者,比如一般的公务员、经理、高级职员、个体业主等。此类职业的人一般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他们的消费活动指向主要是社会接受性。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对自己的形象倍加关注,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仅注意其质量,而且还追求其情趣和格调;对旅游活动的选择和消费常常表现出十分的自信;在消费形式上看重的多是“经历”,在消费活动中关注的是能否增进自我形象,又能“留下典型记忆”的美好过程。
(三)职业地位较低者的旅游心理
职业地位较低者,比如从事一般职业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待业者。此类职业的人非常热爱生活,因收入较低,很少外出旅游。如果一旦决定外出旅游,他们对安全和保险十分重视,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获得和满足十分迫切。
[本章小结]
个性也称人格,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在某一个人身上独特的稳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即人格。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人格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成熟、学习四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人格理论有特质论、精神分析论、学习论和自我论等。人格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与外倾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内控型与外控型、自卑型与自尊型等。人格类型原理是选择从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重要依据。
加拿大临床心理医生埃里克•伯恩博士认为,人格是由“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这为我们分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服务行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角度。旅游者的人格类型可以从行为倾向、性格倾向和个性倾向等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由于社会的分工,男女在生活空间、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及千百年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存在差异。旅游者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职业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会有较大的差异。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旅游者人格的类型是如何划分的?每一类型的旅游者有人格特点是什么?
3.简述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关系。
4.根据人格的类型理论,你认为自己在旅游工作中最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什么?
5.选一个你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按照人格状态理论,对潜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宣传。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