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教后反思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一课的教学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这次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表现出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我觉得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收获: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总结交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由于我们的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和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看着他们认真地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热烈地讨论,严谨地总结,我真实地感觉到了学生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
本次教学案例中,兴趣是调动学生一切积极性的起源。孩子们通过观察,采访调查同学、老师、食堂工作人员等途径感受到了校园中浪费现象的严重性,实现了认知目标;自己动手制作有关调查到的浪费现象的课件,制作节约告示牌、节约小书签,自编自演的小节目等,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具体的分工又配合默契、互相合作,不同研究小组间的互相交流,经验共享等方面,都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所经历,有所“成就”,探究活动成了他们一种独特的情感享受。通过学生的调查、研究、搜集、分析,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应该拒绝浪费。这一结论并不要求完全科学化,只要学生能有逻辑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予以肯定,满足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求,也为他们志趣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内在基础。
3.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悟
浪费是一个社会问题。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表明,浪费已成为我国目前一大社会公害。胡锦涛总书记也发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衣食无忧,所以“节约”意识非常淡薄,能源危机感、社会责任感不强。所以,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所强调的是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调查,去研究,去体验,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或成功,或失败,或欣喜,或沮丧的亲身体验,都是成长过程中一笔不可小看的财富,这种酸甜苦辣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4.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找出校园中的浪费现象,寻找控制浪费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合理分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中,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回答,学生们无不为多日来奔波、观察、学习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而骄傲。当他们“沾沾自喜”的同时,正是他们体会到团结、合作、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如何真正当好促进者和引导者,如何关注到全部同学,我想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在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但也发现学生的依赖性很强,依旧遵循“拔一拔,动一动”的惯性,习惯于“奉命行事”。我想这就是我们长期封闭性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应尽力去改变这一状况;同时活动中还发现有少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所欠缺,怎样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各项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