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四杆机构的性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四杆机构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做一下阐述。
一、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机械专业学生。
专业能力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将来要跨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所以他们需要具有①分析机械功能及使用机械的能力;②自主学习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学习态度分析: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底子薄,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有一定的好奇心。
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由马成荣先生主编的《机械基础》。《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选自第五章第一节《平面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由于其结构简单、应用广泛,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接近实践的纽带。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我把它整合为四个课题,这是课题三。重点学习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
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课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学好本课不但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产品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本课采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践,着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制定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与难点
性质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重点:机构急回特性及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学习难点:机构急回特性及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4、资源整合与课前准备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为此我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准备了教学模型,使我的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在课前下发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评价表的利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要在课前做好预复习,并进行合理分组(要引导学生注意各项能力的优差组合、
性别组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的学情,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并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讲解使学生讨论分析、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并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基于学情分析和上述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及动手实践等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形成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是整堂课的核心和灵魂,本课的设计主要着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为“复习回顾巩固旧知,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探索研究链接新知、课堂小结反思完善、师生评价交流深化、作业布置巩固拓展”六个教学步骤。
(一)复习回顾
1.铰链四杆机构有哪几个基本类型.各有什么运动特点?
2.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2个问题,分别复习了铰链四杆机构分类、三种类型的运动特点,以及曲柄存在的条件。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过程一定再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方面因为这是上次课的重点,另外它还是今天新课内容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会先播放牛头刨床的仿真动画,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看,“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可以看出,刨刀的运动速度不一样,当它进行切削加工时速度较慢,而不做功的回程速度较快,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刨刀的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急回特性。那么这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入,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探索研究环节。
探究一:探究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
新课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找出急回产生的条件,这是本节中的第一个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前面的复习内容,结合图片演示不难看出,曲柄做等速回转时,会使从动的摇杆获得变速摆动,也就是它的空回行程比工作行程速度要快,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存在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的问题。学生很快会发现在曲柄回转这一周的过程中会和连杆出现两次共线,而且两者共线时,摇杆刚好处于一左一右两个极限位置,这时我会给出极位夹角的概念,并在图中明确的表示出来,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为后面的推导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通过分别分析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师生共同填表,采集相关数据。在这个步骤中我会采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
第四步:根据表格数据和图例,引出行程速比系数的概念, 推导公式,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使得急回产生条件浅显易得且便于记忆,推导出急回产生的条件。
在这里我会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都要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以上四步,把难点进行了分解,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数据自行导出k值与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演示牛头刨床的主运动,让学生找出急回特性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结合图片演示,学生不难发现刀具不做功的空回行程速度较快,那所用时间就短,缩短了非工作时间,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的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探究二:探究死点位置
到这里关于急回特性的探索研究就结束了,新课中第二个问题死点位置的导入也需要设置一个情境。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观看缝纫机踏板机构的工作过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对踏板机构操作不够熟练常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习了缝纫机的操作,有了实践经验,所以很快会给出我答案:那就是踏板很容易卡死不能动或出现飞轮的倒转,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踏板被卡死不动的这个位置在机械中称为死点位置,从而引入对该问题的探究。死点产生的条件是本节中的第二个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化解。
第一步,首先结合踏板机构提出问题:“这踏板机构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基本类型”由于前面有相关的复习,学生立刻会想到它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步,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继续提出问题:曲柄被摇杆带动回转一周过程中会被卡几次?这被卡住的死点位置又有什么特殊性?在这里我一方面演示机构的运动,一方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曲柄摇杆机构的简易模型,让学生分组分别感受一下它的实际运动情况,你别看这模型简单,但它比图片演示感受更加真切。学生很快可以得到曲柄回转一周会被卡两次,而这两个位置刚好是曲柄和连杆的共线位置,那为什么在共线位就会被卡死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这时进行分组讨论,能锻炼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在讨论时我会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力学问题。经过讨论、分析和对模型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再根据死点产生的原因定义出死点位置的概念。有了以上的分析死点产生的条件就显而易见了:当摇杆为主动件,只要曲柄和连杆共线,从动曲柄所受力矩为零,无论驱动力矩有多大都不会推动曲柄回转而出现死点。
这时,在让大家探究学过的哪些机构中的有死点位置?
(1)曲柄摇杆机构(以摇杆为主动件,有两个死点位置)
(2)平行四边形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两个死点位置)
(3)双摇杆机构(任一摇杆为主动件时,均有一个死点位置)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延伸,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再提出问题:当出现踏板机构转不动的时候怎么办?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死点产生的原因出发并结合踏板机构和机车车轮的实例找出三种克服的办法。
三)探究克服“死点”位置的方法:
(1)依靠从动件的惯性(2)增设辅助构件(3)多组机构错列’
目的:利用教具,由实例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取知识
最后还要明确死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提到应用,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死点的出现会使机构不能正常运转需要克服,其实死点还有它有用的一面,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想不到,在这里我会给出飞机起落架和钻床夹紧机构两个实例,通过对这两组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死点在实践中有益的一面。通过对死点有害、有益两方面得分析,使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思考空间和问题探究的情境。
(四)总结评价
由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小结,自我评价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有哪些不足?其他小组进行完善总结目的:通过学生小结使教学提升,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
教师点评各组及学生的表现,指出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点。简介下节课内容。
教师的对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批评,对存在的错误概念、操作问题予以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评定从两方面入手,即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结果性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完成任务的速度以及完成质量的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完成157页的巩固拓展第3题
2.每组一张创意卡,组长带领大家深入生活,查找网络资源,尝试创新制作活动。
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创新思想,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
和积极大胆的创新设计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板书内容主要侧重重点内容。
目的:帮助学生记忆、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
1、实施情况和感受:到此教学过程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我是以问题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在各个环节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三个统一,即传统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统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