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思品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发布者微信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就自己学习《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本册书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八册,也是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最后一册教材。怎样才能通过我的分析为老师们今后的教学提供方便?针对这一目的,我确定了一下思路:首先和大家一起学习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设计理念,并对教材结构做一简介,然后对老师们如何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一些建议。
一、 教材编写设计理念
整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学习主题。
1、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在生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高度综合。
从内容看:将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综合实践等多项教育内容,在生活基础上加以整合。从目标看:关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重目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并在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教育内容和多重教育目标的综合。
2、充分体现教材的范例性。
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原来的教材是通过故事、图片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新教材所蕴含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以范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个典型的儿童生活场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情景去感悟。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教材的设计注重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情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二、 教材编写内容的特点
本册依据课程标准中“我的成长”“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几部分安排了“科学技术与人类”“我们热爱和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进生活的舞台”四个主体单元。在教材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四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社会文明(个体和公共社会);三是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由于六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的面广,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了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如第一单元以文明为主线,将科学、不迷信、社会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等内容统整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人们在享受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文明的关注及文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连。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综合,教材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学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了高年级教材编写的特点,除了教材的文字量相对增大外,采用了图片、小资料、图表、信息点击、新闻报道、情景卷入、事例对比、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图表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进行探究学习、获得对问题的综合认知和感受。
3、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史地内容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历史课程要求的是: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地理课要求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系统地、详细地讲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史地内容的学习。
因此,教材在编写时,不是按照史地内容知识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统领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学习。
4、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六下教材在史地内容编写时,重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沉淀、浮现;儿童在生活中能发现、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导儿童走进历史中,去感悟,去认识,去理解。
在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或由现实生活的一个截面探究和认识历史,或由历史史实的一个层面,印证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反映历史和现实的相互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理解和面对历史遗留的现实问题,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方面,我们尽可能让学生走近历史,引发学生感悟和思考。
5、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如第一单元,通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一定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与科学技术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态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供理论依据;如第三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引导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即农产品的变化,以及日常工业用品从无到有的变化,体会祖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和思考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地、联系地看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 教材的内容解读
本门课程是特点是:活动、感悟、实践、指导。突出养成教育的地位,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学习特点。六年级上册教材由《科学技术与人类》、《我们热爱和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进生活的舞台》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科学技术与人类》
第一单元由《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让科学技术走进生活》四个主题构成。
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从这四个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本单元着重让学生明确这样两点认识:
第一,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着为人类造福的积极方面,也有着违背人性、违背科技伦理等消极、甚至是恶性的方面。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从很多方面“解放”了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建设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文明,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该怎样过文明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设文明的社会,确立文明行为、选择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主题一:《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由“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灿烂的青铜文明”“领先的天文与数学成就”和“张衡与地动仪”“在造纸中感受中华文明”五部分组成。
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向学生介绍医学、工业制造、音乐、数学、天文学、造纸术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成就的名人:神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数学家祖冲之、郭守敬;科学家张衡等人的故事,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我国古代医学、工业制造、音乐、数学、天文学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重点使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主题二:《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一主题由“追溯工业文明进程”“走进信息时代”两部分组成。力图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的关系,进行科技伦理的思考和判断。教材透过一些科技成果给人类、自然所带来的破坏;透过克隆等涉及人类尊严、科技与伦理道德问题等内容,引起学生对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教材列举了电脑如果不恰当使用,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目的是引导师生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例子,分析其中的利弊,以初步明白“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道理。引导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树立在生活中或者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回避运用具有负面效果的科技成果的意识,乃至采取相应的环保行动。这一点,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所以,可重点培养辩证的思考能力、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形成方面。
●主题三:《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通过“封建迷信害人不浅”“向邪教宣战”“追求科学与真理的人们”“从小爱科学”这几方面,引导学生从科学认识、精神建构的视角,明确科学和人类认识的关系,即人类运用科学揭示的真理,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发生的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判断、分析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等,树立不盲从,大胆质疑的态度。
教材呈现了几个事例和几个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农村的一些地区相信迷信、采用愚昧做法。教材通过这个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从而认识迷信对社会、对生命的危害。可爱的小女孩刘思颖,受痴迷“法轮功”妈妈的影响,在天安门广场自焚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揭示了“法轮功”欺骗百姓,让健康人的生命受到摧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认识邪教的危害。教材通过以上事例引导学生理性地识辨迷信、伪科学现象,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主题四:让科学技术走进生活
做为一个单元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资料的收集,体会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小小科技发明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大叫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课堂少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
本单元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类渴望和平》《携手共创和平》《愿世界更加和平美好》四个主题构成。
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线来串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由于本单元涉及的历史知识较多,编写时没有按照时间线索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组织学习内容,而是按照主题内容编排相关内容,努力按照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体现课程内容与儿童的世界之间的建构关系,追求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结。透过历史理解现在,通过现在认识过去。本单元编排的逻辑思路为:遭受欺侮──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最后取得成功。教材在编写时还注重了通过改变呈现方式,凸显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本单元的重点要求
第一,让学生了解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第二,知道我们的前辈为反对战争、保卫家园而 进行的奋斗,深刻体会和平对于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要意义。
● 主题一:《灾难深重的中国》
本主题作为单元的开篇分别从鸦片侵蚀中国、圆明园的倾诉和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等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导致我国近代遭受外国列强侵略、领土瓜分的悲惨历史, 向人们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用雨果的一段话来反映世界人民对这群强盗的愤怒。表达了世界人民与我国人民所具有同样的感受和认识,对圆明园的侵略破坏,不仅仅是对中国文明的摧残,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亵渎。
重点通过鸦片战争、圆明园的烧毁,以及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等历史事件的介绍,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战争摧残人的身心,使国家丧失领土尊严,破坏经济发展。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主题二《人类渴望和平》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战争最频繁的世纪,也是人类遭受战争伤害最严重的世纪。“世界大战的灾难”“历史不会忘记”“用战争洗涮百年耻辱”“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组成这一主题。本主题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事件,回顾了两次世界大战所涉及的范围、参加的人数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秋痕,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意识。通过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地道战、等中国人用战争洗涮耻辱的战役,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思想认识。最后就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的恐怖袭击等现象提出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人士的心声:远离战争,渴望和平。
●主题三《携手共创和平》
“中国人的和平努力” “为了永久的和平”“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正义与和平之师”“我们呼唤和平”这几板块组成了这一话题。面对中国被列国所瓜分,面对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许多有志之士为了中国的和平、安宁和强盛,前仆后继,英勇奋战。通过了解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在维护升级和平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体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感;通过了解我国军队的发展过程和在维护世界和平、保证祖国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关心国防建设、献身国防发展的意识;通过学生了解诺贝尔的故事和观看有关和平的宣传画,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建设祖国的斗志。本主题重点介绍了我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不懈努力。
●主题四《愿世界更加和平美好》
本主题是活动课,力图通过学生思考、讨论等系列活动,关注那些生活在贫困和饥饿中,生活在动荡不安中的人们,树立用爱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教材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说明:一,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支援世界经济落后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二,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采取捐款、眷属、与贫困地区小朋友手拉手多种形式,奉献自己的爱心。教材的最后发出了“让我们用不同的形式,关注风云变幻的世界,用爱心呼唤明天”的号召,体现了对世界和平、祖国安宁、生活幸福的追求。
第三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单元由《春天的故事》《中国影响着世界》《和谐发展的社会》《共创美好明天》四个主题构成。
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
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本单元首先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误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社会面貌都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食物重大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也使中国雇来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喜爱,增进了相互了解与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实行依法治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维护而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选举制度和听证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本单元重点让学生掌握三点: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所带来的。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第二,更是难受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体会“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含义,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爱你给社会责任感。
● 主题一:《春天的故事》
本主题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该主题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材呈现了六幅图片反映改革开放前后商业创所、居民住房、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变化,还设置了地图、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生活变化,以增强对改革的;偶看偶尔、感悟,进而激发拥护改革,投身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主题二:《中国影响着世界》
这一主题,教材分别从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和平努力;与世界各国频繁的国际交流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领域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中国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告诉我们中国正在走向世界。
● 主题三:《和谐发展的社会》
“人民代表为人民”通过介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参与社会生活”教材设计了“模拟听证会”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至于特定社会情境中,感受民主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目标”展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目标,进一步明确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也让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 主题四:《共创美好明天》
本主题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设计了探究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以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为例,说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提供的社会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体现了任命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方式畅想祖国未来发展的面貌,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
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
本单元共有四个主题。《让健康伴我行》《用法律保护自己》《成长的轨迹》《永恒的记忆》。
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
《走进生活的舞台》这一单元的主题,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入手,通过四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学生提示了身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生活中一些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明确健康的真正含义就是身心健康,了解社会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建立正确、健康度生活方式;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学会感激成长过程中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学会珍藏小学六年来与老师和同学结下的深厚情谊,能够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做好身体上、心理上的准备。
重点是:
第一,认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引导学生逐步不建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学会感恩,学会铭记,学会汲取。
● 主题一:《让健康伴我行》
通过“从小锻炼好身体”“拒绝毒品”“吸烟酗酒有害健康”“愉快生活每一天”,使学生明确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残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自觉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作斗争;拒绝毒品,不吸烟,不酗酒,健康生活每一天。
● 主题二:《用法律保护自己》
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己有关的法律尝试,鼓励小学生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主题三:《成长的轨迹》
从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体验体验成长中的亲情、友情,感受自己的每一个进步离不开亲人的帮助、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鼓励,告诉孩子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激。
● 主题四:《永恒的记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学会把对母校、对同学、对老师的留恋,和在小学阶段的美好岁月,予以珍藏,并从中汲取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勇气,最好小升初的接轨。
四、课例分析
【为了增强实效性和为老师们提供方便,每个单元我拿出一课来,对这课中所能使用的活动进行了设计。以前我们的品德教学都是几幅图、几个故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读吧,去想吧,去说吧。现在的新教材我们拿到手有些新课好像无从下手,自己讲着没意思,学生听着更没有意思,那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上的有意思,我想结合我的课例谈,
第一单元 课例:
这单元我设计的活动是《向邪教宣战》】
活动过程:
活动1 资料交流,直观感知
【交流不是目的,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强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学过程体现探究性】
活动2 故事会(课前应认真准备)
说一说社会名界人士反对邪教“功”的故事。
活动3:新闻链接
(1)社会各界人士反对邪教“功”。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社会各界人士反对邪教的事迹?
(2)我国政府反对邪教“功”的主要措施。
活动4 : 撰写倡议书。
延伸活动
(1)在学校宣讲本班反对邪教“功”的倡议书。
(2)在学校进行漫画展示,或者将上述两项合并为出一期队报进行展示。
【通过这节课,我想在座的老师们感受一定都和我一样,想让学生对我们的课感兴趣,首先我们老师不应爱以讲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而应该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实践者,在课中通过设计活动,以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让他们从自身的体验中找出答案,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情感和欲望。想要活动设计实效性强,需要注意1、动静结合(要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有教学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动起来,还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让他们静下来)2、设计要有梯度(一节课的活动应该是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活动之间都有连续性。应该不断深化)3、实效性(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否则喧宾夺主,失去活动的意义)4、向课外延伸,或用教材,活化学习内容(把课堂教学和少先队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已经明白的道理、掌握的观点,有一个体验、实践和再认识的过程。除了课上的活动,还应该有课下的延伸活动。)】
第二单元课例:
《我与世界和平》活动课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1:资料展示,引发思考:
活动2: 分四个小组进行课前调查
A、调查“我了解的战争”小组。(了解战争的起止时间、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经过、经济损失、最后结果等各方面情况。还应了解战争中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战争名称 起止时间 参战国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主要将领 需说明的事项



B、进行“战争与和平”探究小组。
1、同学们围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主题,调查联合国的成立、功能等。
2、查找资料,看我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3、同学们可以绘制“保卫和平”的长篇画卷。
4、讨论如果战争一旦降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5、对自己的收获、体会及活动成果进行记录、整理、保存好。
C、体验军营生活小组:
到军营考察,提前与部队联系好,做到有备而来。到部队要遵守纪律,不能乱跑。
1、 参观部队的军史展览。
2、 参观先进的武器装备。
3、 请部队的领导讲讲我军的建制。
4、 向军队叔叔请教一些军事常识的基本要领,提醒大家把考察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
D、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活动小组。
1、同学们收集为了维护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事迹和故事……
2、访问老师了解我国怎样利用和平环境,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向全国同学发出“珍惜和平环境,用文化武装自己”的倡议书。
四、汇报、展示。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活动,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感受与体验,每组同学分别把自己的成就展示给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本课的活动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采访自己体验来了解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的问题。由于这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师在学生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搜集的资料同学小组讨论,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提出要求。
a、方案要具体细致,关于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都要一一细化。
b、确立活动主题。
c、保证方案中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都切实可行。
2、注意采访时的文明礼仪和安全问题。
3、采访完后,对资料注意保存。】
第三单元课例:
《春天的故事》
活动一 创设情境,了解改革开放

活动二 今昔对比,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活动三、举办改革开放成就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四单元课例:
《让健康伴我行》中的一课《吸烟有害健康》。
活动过程
活动1:小组交流调查表,并完成调查结果统计表
目的:对信息的统计与整理,让学生直观的初步感受
活动2:交流吸烟的危害
目的:通过资料进一步让学生感悟
活动3;实验小虾和香烟
目的:直观说明问题,触动学生
活动4:戒烟公约
目的:认识到吸烟的危害首先自己不吸烟,同时劝说自己的家人戒烟。
五、对老师的教学建议
《品德与社会》课程推进到五、六年级,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面对教材中大量的社会知识,许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我们应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
关于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
(二)寻求两个通道
1、走进生活的通道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渐加大了知识的含量,容易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
2、走进心灵的通道
我们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把历史以生命叙事的方式表达,让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仿佛站在了儿童的面前,与儿童展开对话。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等等,从而产生移情体验。
(三)实现三个转换
1、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
传统的社会课,是被老师当作知识来教的,作为知识课,要解决的往往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发生变化,课程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要实现一个转换,即从对客观世界的一味探求转换为主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怎样生活,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用什么方式去生活,也就是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只有通过这样的转换,学生主体才能进入,学生的品德才能得以形成。
2、从“知识认知”转换到“心理体验”
知识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光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进入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知识是通过认知来获得的,态度则需要体验。总之,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于人的,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3、从“见物即物”转换到“以物及人”
“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鲁洁)因为,这些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