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思品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学会友好相处》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友好相处》教学反思:

用生活的甘露滋养孩子的心灵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就是说课堂应是预设和生成相融的对话场。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设计应精心而不精细,要为学生的生成留白。《学会友好相处》这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依据教材而不唯教材,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通过镜头再现生活中与小伙伴交往的情境,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相处的真实事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让学生真正入情、入脑,进行自我教育。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师生、生生互动中的思想火花,敏锐地把握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出来的有价值的动态资源,为教学服务,让教学因生成而焕发了生命的精彩。

在第一个板块中,我首先通过“猜猜他是谁”这个游戏,一方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另一方面,通过猜这个过程加深伙伴彼此之间的了解,为友好相处创造条件。紧接着,播放歌曲《找朋友》,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寻找自己的小伙伴,手拉手坐到已摆成U型的座位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流已由问答式向对话式转变,像这样空间的开放,为学生畅所欲言创造了环境,组员构成的灵活,自然带来学生思维的开放,在课的伊始学生就能体验到友情的美好,更为本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它的眼睛”。其实在孩子的生活里,他们大部份时间都与伙伴一起度过,因为有了伙伴他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多彩,他们有这样的生活背景,天天可以触摸到,却熟视无睹,如何唤醒他们的有意注意,看见快乐背后的原因,感受到与伙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呢?在第二板块中我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不讲任何道理,让学生自己在游戏中体验和感悟。所以在在这个板块中,我先让学生游走在组内、组际中叙说、聆听与伙伴共渡的乐事,钩起学生对伙伴生活的愉快回忆,紧接着通过镜头呈现一组学生在学校与伙伴学习、游戏的画面,入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回味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快乐。正当学生陶醉之时,我捕捉暧时的机遇,抛出“游戏究竟是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起玩快乐呢?”伴随着这样一个也许学生从来都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体验“独角戏”的活动,有伙伴才有快乐的目标就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学生的信念。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动不动”的问题。当学生感受到你在教育他时,就很难让他们坚信。最好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是“无痕”的。《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的道德辩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心理认同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之后自发形成一种友好相处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成为内心的渴求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的学会友好相处。

    在第三板块中,我首先让学生从照镜子这样最生活化的游戏中悟出,只要自己对朋友好,朋友也会对自己好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有了认识,关键就是转化为行为,也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处理茅盾的简单技巧。这也正是本课的重点所在。“课标建议: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民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邦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所以,在学生有好友好相处的需求,形成了交往最基本的意识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把交往中遇到的茅盾写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组员的智慧,共同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小组内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我就让学生把它写在这些黄树叶、虫子上,贴到黑板的这课友谊之树上,实行组际互动,让他们自己挑选任意小组帮忙,有不同意见的,其他小组还可以补答。用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才是最凑效的。这个环节,我就是通过发挥全班的集体智慧共同破解难题,让学生从这些解决矛盾最直接的方法中建自己的技能。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自己生活中交往的问题,只要自己的问题都能解决了,那同学之间相处还会有困难吗?所以说,这也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课堂要变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这里,我的课堂就真正实现了组内、组际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探究互动中自己教育了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学会了友好相处。

在第四板块中,我先通过配乐朗诵优美诗歌,情理交融,把大家的情感推向高潮,紧接着缓缓地响起《朋友》这道歌的音乐,让学生互相书写友情卡,把最想对好朋友说的话写下来,这些话可以是真心祝福的,可以是对好朋友的建议,并让愿意的学生一起把内容念给大家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心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可能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伤口,这个故事只有他与自己的伙伴可以分享,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够强迫孩子们必须说出来,这个环节给了学生一个发泄心中情感的空间。在这节课里,学生有的道歉,有的感谢或者表达对伙伴的喜欢,有的给伙伴一个祝福、、、、、、其实无论哪一种,只要是孩子有感而发,这就达到了这个环节的目的,也将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升华。在课堂的最后,我以“有了朋友,让我们收获了幸福。今天的活动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和同学的相处是长久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微笑去面对每一个伙伴吧。”这样简单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作小结,让活动得到延续再延续、、、、、、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板”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对友好相处这个问题的探讨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有效的教育到底由谁来完成呢?应当由学生自己,由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儿童每天面对面的正在进行中的生活。也只这样,才能更好了的引导儿童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