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数学四年级数学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思路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11-22 09:3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一亿有多大
  •   公告:

    

《一亿有多大》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标的灵魂。这也是我们上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追求。
基于以上理念,在这节课中我抛弃了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整节课,始终围绕“一亿有多大”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了“大胆猜想——实践验证——推理研究——数据对比”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都凸现“做数学、玩数学”、“动中思、玩中学”的新课程理念。我和学生之间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前置作业。
“一亿有多大”的学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上这节课要学生必备的知识有很多:单位的互化、大数的读数方法、
一开始,我设计了从最近的热门话题引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经常使用。“1亿”并且质疑1亿个硬币摞起来有多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一量”“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出发”活动,我在教学中先“半扶”再“放手”,既使学生有章可循,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展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了“一亿”的大小,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我设计了五个阶段的活动过程:激趣引探——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获得结论——交流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一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我在课堂中非常注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使学生在经历了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大胆论证、勇敢表述的过程之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怎样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推测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另一个是怎样利用小数来帮学生解决1亿个硬币有多高。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想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对选择多少个硬币和多少粒大米作为样本非常茫然,不是太小(比如:1粒大米)就是太大(比如:1麻袋大米),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100粒大米这个样本既能让估测比较准确又不用花太长的时间去数,但是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小数点的移动和小数的除法,所以对小数除以大数有所顾虑,我就从除法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因为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并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中,也有体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的这一理念,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两者不谋而合。为此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实践课(一亿有多大)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宣布将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一些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注意探究方法的提炼。在这堂课中,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做了如下的尝试:首先是少“占”多“让”,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其次是少“扶”多“放”。这堂课,只是在研究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就放手让学生小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关一亿的问题去研究,这样开放的设计,必然会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第一部分:前置作业。
研究《一亿有多大》这个内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我们给他们做一点铺垫。探究和推理《一亿有多大》,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小数知识和使用计算机的知识,会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第二部分:研究一亿个1元硬币的重量。
一亿这个数对学生、甚至是对成人来说,是很大,也很抽象的。因此,引导学生知道,要知道1亿有多大,必须借助实物来对比。而选择参照物时,我们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容易感知资源。如同学的重量(能够亲身背一背来体验),1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80个同学那么重,大象的体重学生更能体会了;珠穆朗玛峰在以前语文课的学习中认识了,知道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西樵碧玉广场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它的面积也早已感知到了。这些参照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先扶——得到探究方法,再放——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在向学生抛出问题:一亿个1元硬币的重量与大象相比,结果会怎样呢?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并大胆猜测。一个1元硬币很轻,在学生原来心理认识中一亿个1元硬币的重量再重也不可能有上百头大象那么重。结果是不仅比它重,而且有150头大象那么重。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吓死人了”、“太不可思议”等感叹,内心才会产生惊异感。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了,探究的空间更大了,最真切地感受到一亿这个数的大小。
第三部分:快乐自助餐。
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异质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让他们运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出问题的结果。听到的容易忘记,在书上看到的印象也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终身不忘。这里让学生借助实物数一数、算一算,加深了学生对一亿的感受。】 从研究内容的选择,再到小组的分工,最后到具体实践的进行,都交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在探究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注意合理分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既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又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感受,并善于在交流和合作中接纳别人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在不断的有效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探究才不会流于表面。
六、课外延伸
就你今天这节课的感受写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延伸,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其反思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我反思:
1、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出研究问题。
本课中学生不善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研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粒米有多重”等问题都是老师提供的。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探究活动是有缺陷的。其次是小组共同探究过程不够生动。很多的小组集中选择了研究一亿秒有多少这个问题,从而造成了学生感受一亿的角度比较局限。
2、实践研究的内容面不够广。
“快乐自助餐”这一环节里,由于我不敢放手,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具进行实践,所以只限定了两个研究的内容:1)一亿个硬币叠起来有多高?2)一亿个塑料袋的面积有多大?要求学生从两个内容里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实践,研究的面相对比较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