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01-01 15:0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
- 公告: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练习五》,是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练习课,是一节计算练习课的典型教例,这也是本人在参加县教坛新秀现场课竞赛时抽到的一节常态课。本次上课是借班上课。
【案例主题】: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课型。练习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改变练习课单一、枯燥、乏味的现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练习课堂一片生机盎然呢?有机引进活动因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这里所说的活动因素,它区别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指借鉴“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练习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思想。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描述】;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这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与思考。
[片断一]“歌咏比赛” 活动
原教材:
算一算,各年级参加歌咏比赛的总人数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46
32
48
35
46
37
女生
34
30
46
27
52
38
总人数
改进后:
课件出示:各班参加歌咏比赛的人数
一班17人 二班27人
三班39人 四班22人
(1)哪两个班合起来的人数分别接近40人,50人,60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用估算的,把各班人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再分别进行搭配。
……
(2)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自己边提边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提出最多问题。
交流:你们提了哪些问题,列出了哪些加法算式?
生1:17+27 39+22 17+39 22+27
师问:谁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2:17+27 17+39 17+22 22+27
生3:我是这样想的,先把一班去跟其它班的加,再把二班去跟后面的班级加,最后再把三班跟四班加。因此我写出了6个算式:17+27 17+39 17+22 27+39 27+22 39+2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引导:观察生3写出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我觉得这样按班级顺序写,很好!可以把所有的加法算式不多不漏地写下来。
生5:我还有写出两步计算的:17+27+39 17+27+22……最后我还写出三步计算的:17+27+39+22
[借助教材的工具性,整合内容、灵活运用,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在提问题写算式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有效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片断二]“小熊上学”活动
(1)师:今天小熊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个难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第2题)小朋友们,从图上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已经走了35米”和“离学校55米”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1:“已经走了35米”说明小熊从家里出发走到现在的这个位置是35米。
……
(根据学生描述,引导画示意图)
生2:“离学校55米”指的是小熊的现在的这个位置到学校的这段路是55米。
……
(根据学生描述,引导画示意图)
(3)列式解答
……
[借用示意图来分析题意,形象直观,解题思路清晰,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片断三]“找朋友”活动
(1)游戏规则:请几名上台拿数字卡片,再分发几张算式卡片,当《找朋友》音乐声响起,大家可边唱边跳地上来找朋友。
(2)播放音乐,生自由找朋友。
(3)还有谁没找到朋友呢?(100没找到朋友)是呀,“100”一个孤单单地站在台上太可怜了,我们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为“100”创造出一些朋友呢?
生1:90+10 80+20 70+30……
生2:“生1”是按整十数加整十数,我是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89+11 88+12 87+13 ……
师问:那有没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
生3:99+1 98+2 97+3 ……
……
[这个教学设计,寓枯燥的计算于趣味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渗透了算式与得数的“对应”及“有序”的解题策略]
【感悟与思考】:
一、有效整合教材,引进活动因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案例[片断一]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创造性地改造,教师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算出各年级参加歌咏比赛的人数,而是直接给出各班参加歌咏比赛的人数,让学生经历两个问题的解决的过程。这个教学环节,巧妙地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估算与准确计算的结合、进位与不进位的结合、解决问题与计算的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结合。这就给予学生展示才能的用武之地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保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又如[片断三]中,我将单纯的静态连线转变为生生参与的“找朋友”活动,化静为动,不但愉悦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还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此改头换面,趣味性显著增强,与传统的呈现形式相比,学生在进行这些学习活动时,无疑是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的,而这正是有意义学习的特征。用合适的“活动面孔”来呈现练习题,能有效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拓展性、综合性。
二、注重打磨细节,展现精致魅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它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模式,有效的课堂更应追求增值的资源。如:片断四中的为“100”创造朋友时,生1已经回答得非常好,此时下课的钟声响了,我也正想小结并准备进入总结反思的环节时,生2站起来说:“生1”是按整十数加整十数,我是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89+11 88+12 87+13……这时的我并没有因为是在现场课比赛而简单、敷衍了事地把“突发”事件闲置起来,而是“顺水推舟”,鼓励学生继续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于是课堂变得更为“热闹”,学生的探究热情更为高涨起来。 数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思考的主动权,课堂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构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思维磁场,让学生在这个“磁场”中获得心灵的自由。注重了学生的过程探究与体验的细节,这样,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拓展。
三、渗透思想方法,实现“再创造”
所谓的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新课标》强调,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相应的数学思。如[片断一]在交流学生提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时有意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又如[片断二]在课件中出示的示意图,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再如[片断三]中找朋友的设计让算式和得数互相找朋友,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又多设了一个得数“100”没有算式朋友,有意识的让学生走出“一一对应”的误区,而在让学生为“100”找朋友时,学生能自觉的运用“有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遗不漏地找出所有算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数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数学的创造,首先是数学思想的突破!
【困惑】:
1、练习课的主旋律仍是它的有效性,活动因素的引入只是改变它单一沉闷的旧貌,使其丰盈有情趣,不能冲淡其功能及根本。所以引入活动时要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
2、如何创新练习的形式?又如何根据班级、内容进行原创?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