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二年级语文

蜜蜂引路教后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7-27 17:1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教后反思:
本节课理解重点段第三段课文。我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引导孩子们自读自悟。接着交流,缘着问题导向,搞清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参与其中并积极引导,辅之以画。最后,让孩子们看着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同样是第三段课文的三句话, “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用问题把阅读引向深入。这一步教学重点落在发展思维上。他们从列宁的行动推想列宁的心理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个教学环节设计有什么意图呢?一是让孩子们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列宁的心理活动以丰富文本的内容;二是紧扣文本语言文字,指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列宁细心“发现”、仔细“观察”,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三是把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统一起来,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的。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学习最后一段课文。利用课文中的一幅插图,让孩子们讨论“图上画的列宁与养蜂人,到底谁在说话?”这里打开了一个思维空间,激起了矛盾冲突:有的认为养蜂人在说话,有的认为列宁在说话,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解读。另一个是回到课题,提升学生的认识,“向导”是谁,蜜蜂到底会不会引路?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到启示:要像列宁一样,要会观察,会思考,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看认真想,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二年级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抓住词语的教学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这样教,不但活学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朗读和口头运用加深理解,而且促进、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惊讶”等都是这样教学的。如,“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对“惊讶”这个词语的理解,我没有问它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思考“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这一引导,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深刻:“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词语理解得深刻又促进了有感情的朗读,当老师要求“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时,学生不但读得有感情,而且“惊讶得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词语教学抓扎实了,内容理解加深了,智慧启迪、情感熏陶,蕴含其中了。我想“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单”,可不是“单一”“单薄”,而是蕴含着“丰富”,抓住了语言文字这个根本,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简单”而丰富。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的阅读侧重理解课文内容,如上面所讲到的,以词语为重点促进内容的理解。其教学策略是读中发现词语、理解词语,然后又指导朗读。这是一个由“感”生“情”,“情”溢于“言表”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阅读侧重发展思维。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学生需求,强调关键词语而引发思维。如“发现”:学生从列宁边走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发现”,强调了列宁在发现时引起的思考。又如“观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列宁“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一定会想“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再如“果然”:这个词语中,证实列宁观察的想的是完全正确的。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要做到两个“坚持”:
一个“坚持”,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理解内容,再从理解内容回到语言文字。这在上面已经说了。第二个“坚持”,是坚持阅读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上述教例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读过全文,本课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段第三段,依然设计了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读课文。本节课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正确解读文本中,力求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听说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当然,教学扎实并不意味着“密不透风”,而是扎实中要显空灵。老师要常常为学生心灵自由与思维翱翔创设空间。这节课我设计了有两处,一处是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想想是谁在说话”。学生细致地观察了图,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另一处是围绕问题“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提升文本意义,由“蜜蜂引路”提升到遇事要多观察细思考,动脑筋想办法,从而不仅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而且读出了智慧。
 

上一篇文章:《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下一篇文章:蜜蜂引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