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方法指导课
《走进采访》教后反思性说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引发对问题的思考,进而通过制定采访计划表和模拟采访全面了解采访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今天的执教,我对该课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努力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关键是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
1、指导学生掌握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正确进行采访。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团结协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3、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主发现问题,了解采访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帮助归纳总结。设计“制定采访计划”、“模拟采访”环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解决上来;在学生交流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如何让方法指导课生动活泼、具有实效呢?我认为,方法指导课应同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就是课堂的欣赏者,发现者, 组织者,开发者, 和引导者。
在这堂课上,我们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每个版块的学习。教师没有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设计讨论环节,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了解什么是采访,采访前要做些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方法。课堂上,学习气氛轻松活跃,学生们其乐融融。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他们就能做到最好。“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三个环节的要点都被他们一一点出,也许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炼,但是这才是他们自己的收获。
采访计划表的制定需要小组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只有群策群力,才有可能让计划表更完善、详尽。模拟采访环节,更离不开每位成员的配合。小组长要根据组员的特长安排每一个人的采访任务,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在老师故意增加难度模拟采访那个环节,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招,终于打动了被采访人,这样的机智实在让人佩服。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聚焦校园浪费现象》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三、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方法指导课要立足与学生的需要之上,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活动开展更加顺利。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的采访知识,了解了一定的采访技巧,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体验“采访”时,一个个问题横在他们眼前:采访前要做些什么准备?什么样的采访问题才是最有效的?此时,我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安排了第二个环节“采访前”方法上的指导,教给学生怎样做采访计划。学生就像得到了一场“及时雨”。学习起来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当然在学生的主题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体验。密切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适时指导,让学生从“要学”变成“想学、乐学”,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不足。
在指导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地方可以更好地改进,有些环节要深入拓展下去,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方法的经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都可以更进一步指导和深入探讨实践。此外在评价学生方面,语言还不够到位。
以上是我对《走进采访》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敬请专家和同仁给予指导。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