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音乐初中音乐

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教学案例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4-14 10:0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波莱罗舞曲》
——初中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提高艺术的内心感知力为指导思想。通过探究音乐要素在其中的作用,体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以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使学生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学中还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让学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音乐(实验本)第17册第三单元,是教材体系中介绍西方音乐的第五个单元,本单元选取了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创作的《大海》和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波莱罗舞曲》为C大调,3/4拍,为双主题变奏曲式。
主题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B C
演奏乐器 长笛 单簧管 大管 单簧管 双簧管 长笛小号 中音萨克斯 高音萨克斯 短笛圆号 木管组 长号 木管组 木管弦乐 木管弦乐 乐队 乐队 乐队 乐队 乐队
乐曲以不变的速度、始终如一的节奏、不断重复的主题和逐渐增强的演奏力度形成了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两个主题虽然各演奏了九次,但每一次都使用乐器的转换或声部的增加,使重复的旋律有了精彩的变化。全曲从一开始的柔和清淡逐渐渲染成辉煌宏大的效果,使变幻莫测的音响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受,充分说明了管弦乐神奇的表现力,显示出被人们公认为“管弦乐色彩大师”的作曲家拉威尔独特的作曲技法和高超的配器手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城乡结合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不具备独立识谱的能力。但经过课上不断学习积累已有明显转变,养成了歌唱的基本习惯并能够视唱简单的乐谱。在这节课中,乐曲的主题对于学生现有水平来说还比较难,不宜直接识谱演唱,所以采用先模唱再视唱乐谱的方法,让学生对旋律熟悉之后再演唱曲谱,降低识谱难度的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并在无形当中帮助学生建立音程关系。在完整欣赏时,由于整首乐曲演奏时间较长,学生注意力不易从始至终集中,所以教师要在欣赏前和欣赏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情感变化,鼓励学生表现内心感受。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知识问答与师生交流、分享交替进行的形式贯穿整节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表现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还在师生交流分享和教师讲解归纳中使用多媒体同步演播助于学生理解。
在指导学生记忆主题过程中采用了模唱、视唱、听辨等方式加深对两个主题的记忆。在固定节奏型学习环节中采用了模仿敲击、旋律与节奏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与体验。为能更好地体验拉威尔“色彩大师”丰富的配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使乐器图片与乐曲音频同步出现,提高了学生对乐器音色辨听能力。
(四)技术准备
视频音响资料:残奥会《永不停跳的舞步》节目视频、卡拉扬指挥的《波莱罗舞曲》演出实况视频、演奏乐器图片与同步音响视频(自制);
图片资料:西洋管弦乐分组乐器图片、乐谱、乐曲结构;
乐器准备:小军鼓、钢琴。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有过节奏训练,但未接触过《波莱罗舞曲》中出现的 节奏型,这一节奏型和旋律中因连音线而形成的复杂节奏,是这节课中的两个难点。解决 采取先模仿,后读谱即先感性后理性的方法,学生会很快掌握。而在两个主题旋律中出现的因连音线而产生的节奏则用模唱、示范、加韵母垫音的方法,即可达到顺利视唱。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能够积极体验与感受丰富的音响效果带来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探究了解音乐要素在其中的作用,品味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
2.用歌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积极参与教学并能大胆表现自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知识问答与师生交流、分享过程中,学会用音乐要素进行分析与交流;
2.通过主题模仿、视唱、听辨,关注作品的主题及其变化;
3.在聆听、体验过程中,能够感受与体验乐曲带来的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提高对音乐的内心感知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象派音作曲家拉威尔和双主题变奏;
2.能够演唱A主题和B主题第一乐句、熟练敲击固定节奏型第一小节;
3.能够准确辨听A、B主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在音乐审美情境中感受与体验音乐作品,能够大胆表现自己。
(二)教学难点
唱、记作品主题旋律;掌握本曲固定节奏型 。

五、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
播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以波莱罗舞曲为伴奏音乐的节目《永不停跳的舞步》视频。
[设计意图] 视频展示了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小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和100位用双臂代替双腿舞蹈的聋人舞蹈家,在波莱罗舞曲音乐中用芭蕾优美的舞姿共同演绎着理想和希望。在去年结束的令人记忆犹新的残奥会宏大场面的吸引下学生进入了令人振奋的音乐情境中。(一)导入
教师以聊天的形式亲切的对学生说:课间我看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看视频中的节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与节目中的音乐有关。这节课我们来模仿青歌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评”,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参与,每位答对问题的同学都能为本组赢得一个礼物,最后看那组同学的表现最出色!
[设计意图] 教师以一段导语设置“音乐殿堂竞赛”情境,将教学设计成竞赛的五个环节,自然流畅的引入本课的各个学习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使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式。
(二)新授
1.视听问答
(1)课间播放的这段表演选自哪年、在哪举办的什么活动?
(2)初听这段舞蹈音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引起学生对这段音乐的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为后面得欣赏埋下伏笔,并由此引出课题。
出示课题:这段音乐选自于著名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为一部芭蕾舞剧创作的《波莱罗舞曲》,它还曾在06年的世界杯比赛中使用,并一直受到众多世界性大型活动的青睐。
2.模仿与合作
(1)节奏模仿(固定节奏型第一小节)
教师示范 节奏型,学生模仿并练习。
(2)旋律模唱(A主题的前三小节)
听音乐后个别、集体模唱。
(3)视唱曲谱

(4)合作实践(旋律与节奏的配合)


(5)视唱曲谱(B主题前三小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完整欣赏作品前完成的扫除障碍过程,熟悉并记忆主题、固定节奏型,而“模仿”是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熟悉旋律后再演唱曲谱,是根据学生现有识读乐谱水平降低了识谱难度,也是坚持每堂课有相关训练一个环节。旋律与节奏合作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合作能力,建立对音乐的立体听觉意识的较好途径。
3. 主题辨听
截选六段音乐,请每组各出两名代表选题判断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选题听辨A、B主题,不仅考查了前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同时有时加深主题的记忆。
4. 感受体验(完整欣赏)
关于作品的故事情节简单描述:波莱罗舞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为一部芭蕾舞剧创作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昏暗的小酒馆里,一个女孩在一个角落里独自舞蹈,开始并没有人注意她,但她依然陶醉在舞蹈中。后来有一个人注意到她并受到感染也跟着舞蹈起来,接着两个、三个……所有的人都开始舞动起来……
让我们现在就来一起聆听作曲家是怎样在16分钟里用AB两个主题和一个固定节奏刻画出了这个过程。在聆听时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或记录下内心不同感受(可用肢体语言、图画、线条、文字等表示)。
[设计意图]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芭蕾舞剧的故事情节,既有引起期待作用,又有为开始时不易引起关注(很弱的音响和单一的乐器音色)略显平淡的音乐做好心理铺垫。为学生感受与体验乐曲带来的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提高对音乐的内心感知力起到情境作用。
教师在完整欣赏全曲的过程中不断地以肢体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表现与感受音乐内涵。
(三)交流分享
1. 说说此刻的心情
2. 总结乐曲结构和节奏特点。
3. 在欣赏全曲的过程中,你的内心情绪是怎样随着音乐变化的?
4. 相同的主题,为什么会使我们感受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聆听全曲后,及时让学生表达出音乐进行到最高潮时的内心感受;了解乐曲结构,知道“双主题变奏”,明确本曲固定节奏型在乐曲中的作用;在感受探讨音乐情绪变化带来的内心感受变化,培养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识和能力;探讨使音乐产生变化的原因,了解乐器音色的不同表现力和不同情感表达,感受管弦乐队丰富的色彩和被称为“管弦乐色彩大师”的伟大作曲家拉威尔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娴熟的配器手法。
(四)总结
小组点评(通过各组同学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音乐表现中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简评)
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感谢伟大的音乐家拉创作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也感谢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相信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课下把你的感受贴在留言墙上与其它同学分享!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语言引导激励 分组参与竞赛
(二)评价量规
在知识问答、节奏练习、模唱旋律、辨听主题、聆听全曲、讨论音乐结构和表述音乐感受等环节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和奖励,并以组为单位积累记录,最后评出优胜组。
乐曲完整欣赏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乐曲欣赏表,帮助学生专注于音乐的聆听与感受,在表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图画、文字、线条等)记录下听到音乐时的内心感受和变化,为交流分享环节提供依据,使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感受一目了然,便于评价。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 教学设计的形式:新
本节课以“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知识问答的形式呈现,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竞争。新鲜正式的竞赛情境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参与音乐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表达,营造活跃、和谐、有效交流的课堂氛围。
2. 学习障碍的跨越:快
在完整欣赏波莱罗舞曲之前,需要掌握乐曲的三个基本组成:两个主题和一个固定节奏型。由于乐曲时长为16分20秒,所以在整节课教学设计安排中这三个知识点必须在12分钟内熟练掌握。为此选用了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
①模唱旋律
先模唱旋律再演唱乐谱,省去了识读乐谱环节,能够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旋律。之后比较记忆两句旋律、分辨两个主题的不同特点,达到对AB主题的熟悉与掌握。
②模仿节奏
固定节奏也采用先模仿再读节奏、最后聆听在乐曲中的演奏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掌握本曲固定节奏型。
为避免短时间内的学习使知识不牢固,还设计了合作练习和主题辨听两个音乐活动。让学生再次熟悉,达到牢固掌握,为后面的完整欣赏扫清障碍。
3. 课堂情境的创设:美
温馨的教室、五彩的留言墙、精美的教学课件、贯穿整个课堂的丰富音响与精美视频,都为学生创设了美的课堂氛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音乐美的音乐情境中体验、感受作品带来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内心感知力,各个教学环节均与音乐作品紧密结合,始终做到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本体。
4. 教学的方法手段:多
本节课还为学生记忆音乐主题做了唱、听、记以及辨听等多方面的设计。将主题的旋律与乐谱结合、将听觉、视觉与音响、演奏乐器结合,使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有多方面的了解和较深的印象,为后面聚精会神地完整欣赏全曲及听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初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作品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长达16分20秒的《波莱罗舞曲》。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型音乐作品。而根据初中音乐每周一节课的课时安排,这首作品的学习时间为一课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怎样利用一节课上好初中课程的大型音乐作品”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将一些收获与反思总结如下:
1. 明确本课主题,确定目标方向。
根据教学参考与音乐作品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定本课主题。让教师和学生都融进教学情境中,始终贯穿音乐的审美意境。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各项音乐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每一项教学活动:从本课开始的节奏实践,到模唱表现,再到集体合作,直至完整聆听时学生的肢体情感表达,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互动的状态中,由浅入深的让所有的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服务。
3. 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课堂形式作为载体。
以“青歌赛”的知识问答形式首先展示教师所长,集中体现主持人与教师双重身份,在提问和讲解环节自由切换,巧妙地将问题和需要介绍的知识贯穿其中,使教学过程清晰精练又突出重点;其次:“青歌赛”式的教学风格新颖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次:分组参与竞争,即激发学生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4.注重情感体验,通过审美育人。
本节课将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作为中心内容,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内心感知力,并积累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5. 用好“看似不经意的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对学生无形的一种渗透,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有价值,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也是有限的,教师要尽量把语言简练做到有效,让课堂语言含金量高、利用好课上“看似不经意的语言”。
6. 充分了解作品,多思考多参照,多收集多积累。
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作品,多思考多参照,多收集多积累,才能从心中涌出对作品的理解,启迪和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内心感受,做一眼不断喷涌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