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实施问题解决方案

如何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发布者微信

    

★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理论阐释】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地理课程资源。《标准》中指出:“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
可以说,现实生产、生活中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地理资源都可以视为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根据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性质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教师可结合各类资源特点加以合理地开发与使用(见表1)。
表1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类型及开发方式
分 类 内 容 开发方式
大众传媒 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教师、学生坚持定期搜集、筛选、整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互联网 教师、学生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地理教学网站及相关专业或机构网站、地理专业博客或论坛等方式搜集地理课程资源等。
地理活动场馆 校外图书馆 请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查阅图书;建立校内图书馆与校外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地理教育基地、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天文台、地震台、气象台、天文站 教师可尝试开发地理教育基地和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地理专题研究活动,邀请专业人员讲解,采取学生参观、观测、考察等活动形式。
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资料馆、展览馆、陈列馆、主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 组织集体参观、考查,或家长与学生个人参观,积累课堂或地理课外活动所需要的地理资料。
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 有关的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如:地震局、气象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规划设计院、测绘局等)、示范农场、商业中心、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 邀请有关专家作地理学术报告,也可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举办地理讲座或沙龙;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采访等形式学习;可以联合举办竞赛或展览等活动。
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乡土资源) 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形、植被、河流、自然保护区、港口、工厂、农田、城市街道、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野外地理考察活动;家长和学生外出旅游,学生写地理旅行报告;组织地理活动小组对学校附近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并写出专门的调研报告或小论文。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具有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时代感强、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等特点。校外教育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要素。
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标准》要求的:“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案例1】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有益尝试——“长江水学校”项目简介①
“长江水学校”于2008年3月成立,该项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华洛世奇和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共同发起。该项目是一个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教育学生掌握对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的方法,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完整性。
该项目的实施途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水资源教育教学等主题,也有学校项目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并针对当地特点和实际问题设计和提供专题课程。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培训水学校推荐的教师,建成一支水资源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2.资源开发。由水学校全体教师参编,课程专家和教材资深编辑协助加工,开发适用于所有水学校的《学生活动手册》及相应的资源包。推动开发以本地特色和实际情况为背景的乡土课程,编写水学校乡土教材,云南、四川和上海的水教育教师联合参编,各省已经完成样书各两册(小学、中学各一册),一是上海开发了初中教材《上海的水》,二是编写“水学校”《长江读本》,这是两本面向全国青少年的水教育科普读物,现已正式出版。
3.学校实施。在项目开展的最初三年,来自云南、四川、上海、青海、重庆的33所试点中小学约6万名中小学生将直接参与到项目当中。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教育活动,主要有:要求每所水学校建立一间“水学校活动室”;每所水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水教育(宣传或展示)活动,建立水教育活动档案;每校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水教育活动为主题的板报或墙报;鼓励师生撰写与水教育活动相关的文章和故事;水教育纳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每两周设计并开展一次水教育活动课。
4. 社区行动。“长江水学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社区,联合相关单位参与,自主调查,发现社区中存在的水资源问题,并与社区居民合作,推动整个社区参与水教育和保护的实际行动中。
5. 交流网络建设。“长江水学校”将建设多种交流平台,为项目的各方提供相互了解、沟通交流、提出建议和分享成果的机会。如,举办“儿童论坛”,项目经验交流会,在专业期刊和少年报刊上开设水教育专栏,出版项目通讯和建立互动式水教育网站等。
该项目定期开展阶段总结交流活动,开展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学习等等。
【案例1解读】
从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方面看,“长江水学校”项目做了有益的尝试,有几点可供我们学习与尝试:
1.开发的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种类多样。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乡土资源、社区资源、青少年活动场所、网络资源。重视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还注重将家庭地理课程资源等充分开发。同时不只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还注重校内与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
2.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多样。各区域的“水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教师培训与会议,开发地方或校本教材、学生活动资源包、相关的科普读物,邀请专家举办水教育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考察、访问等。
3.参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广。该项目巧妙抓住“长江”这一共同的课程资源,使长江流域中的学校一起参与进来,组成“长江水学校”,涉及的范围广,使众多的“水学校”共同开发关于河流的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且各具特点。
4.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有组织保障。“长江水学校”项目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有不同区域的负责部门,且有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每个“水学校”都不断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且通过期刊、互联网实现校际、区际的共同开发与资源共享。
总之,该项目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和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地融为一体,实现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案例2】这样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吗?——某学校组织参观某市污水处理厂活动
参观内容:某市垃圾处理厂
参观人员:八年级地理兴趣小组10人
集合地点、所需时间等:学校门口,自行车前往大约1小时,参观大约半天时间。
参观要求:垃圾处理厂有专人讲解,每位学生做好记录。
参观成果:每人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并上交展览。
【案例2解读】
该学校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能体现出该教师比较重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此类活动,往往也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但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
1.此次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过少。作为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学生及学校参与不够充分。教师组织参观活动应尽量与学校教育处、教导处、家长沟通,争取学校与家长的支持,还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这样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才能得到能有效地开发,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的。
2.教师组织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活动缺乏计划。地理教师组织考察活动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制定考察目标,征集学生感兴趣或疑惑的问题,应当有明确的参观主题,考察要有确定的范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最好能制定活动的步骤,推选相关的负责人,设计学生参观记录单等。活动中要有所分工。比如,有的学生画污水处理厂的布局简图,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有的负责拍照,用相机拍下各工作流程的照片、讲解员及参观学生的特写等;有的负责文字记录等。这样方能有效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3.此次开发的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呈现形式较为单一。此次参观的最终成果只有调查报告,教师可让学生多种形式展示成果,从而形成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如:制作地理小报,展览记录单、布局图和观后感,展示电子幻灯片,在网络上发布制作的网页。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专业人士评价、家长评价、互联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地理课程资源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