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校生活有规则》教学反思
《学校生活有规则》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四《我们遵守规则》中的内容。我围绕本课的内容,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做游戏——“运物品”;活动二、我调查,我了解;活动三、课间十分钟;活动四、我守纪,我快乐;活动五、我假设,我认识;活动六、做卡片,送提示。整个过程以活动为素材,注重了活动的目的性、灵活性、自主性、实效性、升华性和延伸性,同时在活动的教程中注重了课堂评价,激发了儿童的发展及激活了课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关注”、两个“体现”。
一、三个“关注”
1、关注儿童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立足于儿童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和体验,回归儿童的生活,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这些问题和情境的设计主旨在于紧贴生活,让儿童从生活中体验、认识和感悟,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运物品”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我故意在人数和物品上分配不公,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让儿童初步了解“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也为活动的热身及深入起了铺垫作用。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楼梯边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 “安全通道” “讲文明讲礼貌”等标示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素材,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另外,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自己哪些规则做得好,以及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回想自己或别人是否曾经有过不守规则的行为这两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2、关注儿童的参与和实践。
新课程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我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儿童,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儿童的需求,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从而激发起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设计的六个环节的活动都是儿童喜欢的,我也有目的地引导儿童人人参与,使儿童置身于活动中认识、体验、感受、感悟,从而逐步内化成道德品质。例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在学校时里寻找规则。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
又如活动三“课间十分钟”这一环节,学生模拟课间活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来玩。在游戏中,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规则,并根据规则有序地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知道遵守规则能使游戏有序地进行,感受到遵守规则给大家带来快乐。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是我这节课中的重点和亮点之一。
3、关注课堂的动态
课堂是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我留心听儿童的发言,注意启发性地引导和赞赏性评价,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和交流合作;注意活动衔接和学习内容的拓展,学习内容联系生活。
二、两个“体现”
1、体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因此,我注意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材和处理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从教科书拓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上,并采用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如: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课件的制作上,我使用了色彩鲜明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画面吸引儿童。
2)用音乐组织课堂:在各个活动环节,我都利用轻快、悦耳的音乐活跃课堂气氛。
2、体现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活动必须追求儿童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持久的而非一时的发展。这节课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讨论、游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体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儿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实践去了解规则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会到遵守规则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