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思品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天天助残日》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09-11-07 10:1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天天助残日 北师大版
  •   公告:

    

《天天助残日》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品德的学习和养成过程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全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品德教育的范围就有多广。因而,品德教育的范围不仅存在于课内而且存在于课外,触角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书本上关于道德和社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积累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品行。

现在,新的课程《品德与社会》已开始使用,课程资源的定位和开发势在必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那么,这些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呢?学生怎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就这些问题作些探索。

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

新教材有一个创新处,安排了留白。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以,充分使用留白,发挥好教材的资源。

《天天助残日》一文中主要介绍了三种为了方便残疾人而建的设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残疾人的困难还有很多,以此为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残疾人可能在生活中会碰到了困难,然后,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更多的为残疾人服务。在这样的想象中,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会忘却自己的身份,投入到残疾人的世界,从而达到品德学习的目的。社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社区课程资源将有效地把社区文化物质环境等组织进课程教学,扩展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德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去观察、去调查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让学生进行“我为残人做什么?”、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向社会发起倡议。激发爱心,这样,学生能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品德与社会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动口动手,能静下心来做事,且会合作共事。在不断动手做事中,培养学生一双灵巧的生活之手,进而提高生活的效率,享受生活成果带来的快乐。还有,在生活交往中,动脑思考要灵活。生活中处处需要留心思考,处处需要积累总结。学生在生活交往实践中,要让思维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创造性的活动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生活,能健康、安全、有责任地生活在集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