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讲节约》教学反思
《居家生活讲节约》是由北师大主编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落实课程标准中“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有关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新组合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学习环境。
多年来人们都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给学生以主动权,但是,在课堂上听得到看得见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讲团团转,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我重新组合教学资源,整节课的关键是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 “勤俭节约”这个话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各种浪费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要有水、电、粮食、生活用品等方面,课文中的“攀比”只作为浪费的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浪费的严重后果:造成浪费资源;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再进行表演展示,使学生步步深入,层层感悟,知道浪费行为可耻,从而在行动上做到“节约”,达到了教育目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课文,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时,我为学生提供三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三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体现自主性,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这节课我还通过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欣赏、游戏等多种教学活动,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的各种浪费的现象,还让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自己动手制作小工艺品。扮演角色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对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想出解决生活中浪费现象的办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设计了过三关的环节,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中进一步懂得节约的真正含义,学会理财。而在玩一玩中的游戏“啄木鸟捉浪费虫”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容易犯的浪费行为,以后应怎样做到。这里提供可操作的、切合主题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寻找身上的浪费行为,进一步扣紧自己的实际,再通过评价的方式,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了节约主题的深度。整节课通过多种的活动形式,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让给学生,把实现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抓好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整体,应不限于课堂或某一方面,而是辐射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课室扩展到家庭、社会以及儿童其他的生活空间。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课前我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观察,并动手制作各种的小工艺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的操作能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表演,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课后又开展“争当勤俭小当家”的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可操作的表格,发到学生的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又有同学间的互评,还有家长的督促,这项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持之以恒,用行动来达到节约的目的,使活动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品德与社会是刚增设的学科,教学资源还没有配套完善,因此,造成上课前准备工作的繁重,要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去找各种资料,花费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