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好嘴杨巴》课例分析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8-13 16:2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好嘴杨巴
  •   公告:

    

《好嘴杨巴》课例分析
《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新入选的课文。是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章。故事的发生地在天津卫:一个曾经的货物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造就了当时经济的空前繁荣。随之催生了错杂的街道、林立的酒肆,遍地的商铺,热闹的戏院……,这里有接骨的、拔牙的、刷墙的、强盗的、钓鱼的、卖古玩的、做小吃的、靠吃家产的、为人算命的、替人打官司的……三百六十行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季钰老师的课堂很好展示了以学定教、文本细读的优点。
一、快板导入,拉近距离
课前的快板,洋溢着一股浓浓天津卫文化,拉近了学生与杨巴的距离,这样为后来的解读扫除了时空障碍,更有利与学生的计入课堂。
教学时关键是要解读出好嘴“好”在哪里。笔者认为,好嘴“好”在杨巴说话很妥当。
二、以学定教,注重实效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在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这个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就“划出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和“划出感兴趣的、希望在课堂上细细品味的句子”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寻求出阅读时的疑问,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当前学识状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精髓。
三、文本细读,展现功力
《好嘴杨巴》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杨巴与李鸿章的对话。精彩在于虽然话语不多,但足见其说话的艺术。杨巴说的三句话之所以充满了艺术,是因为他用最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说杨巴面临的问题最棘手呢?
第一,它棘手在形势最严峻。李鸿章来到天津,当地的官员为了让李鸿章高兴,找遍了各种风味小吃,最后知府决定把“杨家茶汤”献给李鸿章品尝。可李鸿章竟然不认识撒在茶汤上的芝麻粒,把它当成了脏土,一怒之下,把茶汤打落在地。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李鸿章为何发怒,都惊慌得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要说杨巴,就是在场上上下下的官员都不敢出声,不知如何是好。
那么中堂是怎样发怒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读一读。(1)发怒的程度怎样?(大怒)从哪里词语可以看出来中堂非常生气?(体味皱眉、起阴云、甩手这些词的表情动作,根据忽地、顿起、猛然来揣摩中堂大人的心理活动:极度愤怒。)
第二,它棘手在问题最尴尬。本来,事情的真相很简单:李鸿章由于无知,把芝麻粒当成了脏土,因而雷霆大怒。常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犯低级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且他是在这么多下属和身份低微的茶汤师傅面前犯错。特殊的身份带有特殊的虚荣与顾虑,特殊的处境需要特别的维护,尽管这种维护有时不尽合理。
第三,它棘手在问题必须解决。李鸿章不知道真相,即使知道真相,他也不好承认自己的无知。李鸿章发这么大的怒,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大家继续沉默,李鸿章接下去会马上责问,责问的结果必定会显露他的无知。一旦这样,杨巴如果不解释,必然遭到惩罚;如果解释,那就无异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也逃不了惩罚的结局。如果有人站出来询问李鸿章为什么发怒,结果也必定让李鸿章显露无知。在别人都不了解详情,李鸿章有可能要继续犯错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只能由杨七杨巴两个献茶的人来解决。而且,必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决。
大家在文中找找,听了这话,暴怒中的中堂大人有怎样的反应?
(1)在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之下,他说出了这一番话,在他的头脑中,一定也出现过不少被他否定的念头,老师试着来补补看。现在我是杨巴,你们就是中堂大人。等我说完,请大家根据我说的内容决定反应。PPT7显示以下两段话
●中堂大人息怒!大人有所不知,浮在上面的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望中堂大人明察!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的茶汤是咱天津的名吃,不知大人为何如此生气?望中堂大人明示!
(2)都不行,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杨巴说出的那句话究竟好在哪里?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息怒”“不知道”“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大人”“小人”“痛改”。)
乍一看,并不出奇,然细细品味之下,我们会发现句句暗藏玄机:一、息怒是最要紧的一件事,所以要先说。二、不知道三字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爱吃只是个人的爱好,只有关系亲近之人才明了,杨巴与中堂相距遥远,不知道情有可原,如果因此而获罪,反倒显得中堂过于小气;而且此话中的压碎的芝麻粒几字已巧妙地暗示对方,茶汤中没有脏东西,给了中堂一个台阶;大人与小人的一句,给对方送上一顶高帽子,从下文来看,中堂也笑纳了;痛改一词,似乎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对方如能饶了自己,那就是宽宏大量的表现了,有助于树立对方的光辉形象。
短短一番话语,却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情况,真是一句绝妙好话,令人叹为观止。
怎么说才能让中堂大人听清楚听明白自己的意思?(自由读—生读—生点评—生齐读)
这三句话的巧妙和完美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说话的时机最好。先看第一句话。
“中堂大人息怒!”杨巴为什么说这句话,而不马上解释原因呢?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正在气头上,而且不明真相。在这个时候,任何正确的解释和做法都有可能无效。这句话可以让不明真相的李鸿章理解到:他发怒是对的,做错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这句话首先缓冲了紧张的气氛,这得益于杨巴在市井竞争中不知不觉练就的洞察人心的本领。同时,杨巴抢在李鸿章说话之前说这句话,这是最难寻找也是最佳的说话时机:“难”在不知李鸿章接下来会做什么,“佳”在李鸿章现在还没有说出发怒的原因,一旦说出来,杨巴就没有话语的主动权了。
杨巴这句话既为他争取了时间,也堵住了李鸿章的嘴。这时,如果李鸿章的嘴再犯错,那就没有解释的余地了。如果李鸿章没有了挽救尴尬局面的退路,那么也就等于杨巴没有了逃脱惩罚的退路。从这里,我们可见杨巴之聪慧、胆识与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杨巴说话的效果最好。他的第二句话充满了智慧,正话反说,巧妙地让李鸿章知道了真相。这里的巧妙在于杨巴把李鸿章不认识芝麻粒说成了不喜欢芝麻。两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不认识芝麻”是说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喜欢芝麻”是说个人的喜好;不认识芝麻粒而扔茶汤是一种低级错误,不喜欢芝麻而扔茶汤是中堂大人的权利。杨巴的聪明在于他看到李鸿章扔茶汤这个错误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却是可以选择的,李鸿章错误的原因却是可以掩饰的。杨巴这样讲,既给李鸿章一个合理的退路,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又让李鸿章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同时,他还为其他在场的人开脱,免除了他们的责任。
杨巴第二句话已经很巧妙地讲明了事情的真相,完美地解决了尴尬的局面。第三句话是不是仅为奉承之辞呢?其实,不是的。“大人不记小人过”,表面上是说杨巴犯错了,请李鸿章原谅。实际上,在讨饶、奉承的同时,更是杨巴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的讨赏。李鸿章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知者当无罪。”这句话既是对杨巴说的,也是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
第三,问题的解决最完美。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棘手的问题,杨巴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三句话不仅挽回了自己和扬七的饭碗,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而且还解除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他不仅没有被惩罚,还得到了嘉奖。可谓一举多得。而且,他让这一切尴尬心照不宣地只发生在两个人的心里。总之,杨巴解决问题的完美在于他让最尴尬的局面有了最理想的结局。
也许有学生会问,杨巴这样说话,是不是不够真实和诚实呢?我们觉得,中国人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文化。中国人谁都不喜欢说谎话被欺骗,但中国人也不喜欢真实的话在任何时候都直来直去地说。
杨巴的“好”嘴让我们领悟到,在我们中国,真实的话,不一定都要说,否则有时候会让所有的人都尴尬。“对”的话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对象面前说,也会变得没有意义。真实的话需要巧妙地说,巧妙的话要看对象说,这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说妥当的话,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对象,说正确的话。
四、知人论世,快板结束
小人物靠手艺生存,有像刷子李、泥人张那样的自尊自信,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生存状况是非常艰辛的。杨巴的好嘴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杨巴,有喜欢、有厌弃、有无奈、有同情。其实在当时的天津,杨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正是当时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本文的原因。
“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俗世奇人》
最后的快板改编,再次带人进入杨巴们生活的那个天津卫,只不过没有了课前快板的轻松、愉悦,而是多了一份让人陷入沉思的东西,文章的最后,录上快板作为结束吧!
手艺人说起来好心酸,旧社会讲究士农工商。居末流受人歧视欺压,遇权贵忍辱低头请罚。耍嘴皮人谓世故圆滑,哪知我生存本是艰难。看问题还要历史眼光,好口才也是能力非常。演一段传奇好戏收场,愿同学提笔再续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