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课堂展现生命的精彩 ——《生活中的近似数》教学评析 有幸观摩了李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近似数》这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后安排的一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的教学了这节生活中的数学课。整节课,李老师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感触较深。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建构生命课堂: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能仅仅拘囿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生活中的近似数》这节课中,李老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理解了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去尾法、进一法也经常被使用,感知了三种凑整方法的异同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课的开始,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李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这个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买东西着手,通过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等活动,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准确数和近似数的认识。 在探究学习阶段,李老师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有哪些凑整方法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去尾法”和“进一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又感悟了数学对生活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验了对成功的生命理解。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体会密切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现生活中有大量的近似数。既然生活中经常出现近似数,那么如何取近似数呢?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复习旧知、引发探究,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在深入反思阶段,李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现实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感受到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取近似数。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促进主体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在探究学习阶段,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设计凑整的新方法。 聆听了这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努力构建一种“以探究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经过合作探究,自觉地构建了凑整的新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去尾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站在生活角度,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探究、学习并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凑整方法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用去尾法凑整与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是如何使用“进一法”取近似数的?比较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三种凑整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一个“再探究”的学习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