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高职中职精品课公共课程>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本站微信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教学案例
案例1 故事:“我哪去了?”
从前有个和尚犯了法,被判去远方充军,官府派了个士兵押解和尚,这士兵有个特点,记忆力很差,为了不出差错,士兵编了首口诀:"文书钥匙枷,雨伞和尚我",一路都在念。和尚看出了门道,就在晚上吃饭时,设法将士兵灌醉。然后从他身上取出钥匙,打开了自己脖子上的枷,将它戴在士兵的脖子上,并将他剃了光头,自己就逃跑了。第二天,士兵醒来,按口诀逐一查对,发现文书、钥匙、枷、雨伞都还在,但和尚呢?他一不小心摸到了自己的光头,松了一口气说:"幸好和尚还在。"可是最后一项呢?"我到哪去了?"
思考讨论
1、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
2、人生为了什么?人与人、人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的?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关系?
案例2 迷失的天才
那是1887年的一个夏天。
  在美国休斯敦的一个很小的蔬菜店里,一位60岁左右、相貌不凡的绅士买了一些香菜后,递给店员20美元并等着找回零头。店员接过钱放入钱匣,接着开始找零钱。突然,她发现拿过菜而弄湿了的手上有钞票的墨水痕迹。她惊讶地听了下来,想想该怎么办。经过几秒钟的激烈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于是,她如数找回零钱,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便离开了蔬菜店。
  事后,店员还是有些怀疑,便把那张假钞票送到了警察局,毕竟,在那时,20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一名警察确认钞票是真的,另一名则对擦掉了的墨迹大为怀疑。怀着好奇心与责任心,他们持证搜查了尼戈先生的家。果然,在他的阁楼上他们最后找到一家伪造20美元的机器。他们还发现了一张正在伪造的20美元钞票。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尼戈先生绘制的3幅肖像画。尼戈先生是一名很杰出的艺术家。她熟练地运用名家的手笔,细致地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假钞。她骗过了几乎每一个人,但最后命运安排他不幸暴露在一双手上。
  尼戈被捕后,他的肖像画被拍卖了1.6万多美元,每幅画均超过了5000美元。饶有讽刺意味的事,尼戈几乎用了同样的时间来画一张20美元假钞和一幅价值5000美元的肖像画。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看,这个卓越的天才人物都是一个窃贼。不过,可悲的是他从自己身上偷走的东西最多。如果它合法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他不仅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而且能在施展才华的过程中,为他的朋友和家人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利益,然而,才华使错了地方,他不但与成功无缘,反而自毁前程。
思考讨论
1.尼戈,一个卓越的天才人物,却将“才华用错了地方”,最后自毁前程。你认为尼戈迷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人生观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导航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案例3 苦难是人生另一种幸福
一个特困大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近三年来,他骑着自行车不停地穿行于都市之间,做家教、跑业务,挣钱维持生活。三年前,他仅仅带着1070元钱来到学校,此后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1分钱。去年,他父亲生病,他将自己积攒的2200元寄给父亲治病。因为贫困,他是不幸的;正是因为贫困,锻炼了他的能力,让他更加自信地面对今后的生活。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考完儿子考老子”,家境困难的考生和家长忧心忡忡。家境困难的同学和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唐勇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意志坚强、勤奋进取的人,家境再困难也不能阻碍他完成大学学业。
贫寒孩子,一心要圆大学梦
唐勇军生活在桂林市全州县的一个偏远山村,从镇上县城到只有一班车,每天早上车子从镇上开出,下午开回。不便利的交通对应的是山村的贫困。相比山村里的邻居而言,唐勇军的家庭则更加贫困。在唐勇军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办理丧事花了近8000元。在1999年至2000年,唐勇军的姐姐生病,由于没有钱持续住院治疗,她在2000年10月底死去。“破船偏遭迎头风”,由于欠债太多、压力过大,唐勇军的妈妈就在他读高二的那一年,他妈妈从楼上掉下来,不幸去世。巨大的家庭变故,没有压倒唐勇军,反而让他认识到,只有继续上学这一条路可走,并下决心走出这个贫寒的小山村。但此时,年老的父亲已无力给唐勇军交学费,亲戚和邻居也不愿再帮助他们。就这样,唐勇军在2001年因无力缴纳学费而被迫辍学。经历过痛苦的煎熬之后,他决定以旁听自学的方式继续他得高中课程。为了方便旁听,他在县城租房居住。租房给唐勇军的老婆婆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后,每月50元的房租只收他15元。为了报答老婆婆,唐勇军时常帮她维修房屋。为了交房租和维持自己的生活,唐勇军找了一份在建筑工地做电焊工的活。忙一天下来,眼睛累得见光就流泪。有段时间,唐勇军没有多余钱买米做饭,他就去买三元钱一斤的萝卜,一斤有三个,卖萝卜的人见他可怜,就多给他一个。买回来之后,他把萝卜从中间切开,一顿吃半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学习。在自学的一年里,唐勇军跑遍了县城的3所高中。见缝插针地旁听,搞不懂的问题,就请同学帮自己去问老师。一次,在一所中学旁听时,他穿着仅有的一双拖鞋,违反了学校规定,被校长缴了。唐勇军不敢说出真相,只好光着脚回到了租住的房间。2002年高考前夕,出租屋被小偷“光顾”,他的身份证、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100多元现金和仅有的一支钢笔被盗走。他欲哭无泪。所有的这些痛苦,他无人倾诉,都留在了自己的日记本里。2001年9月13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从今天开始,我开启了自学的航船,不得不这样,因为我没钱;我去学校旁听,那是我渴望自己有渊博的知识; 我窃书,因为我无法提供任何钱换来书;我每天饿着肚皮只吃两餐,因为我为了节省钱,只要饿不死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我要学习,我脸皮厚,吃别人的,因为我母亲过世,家里没有钱,不得不这样。”苦心人,天不负。2002年夏,他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以超出本科线3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人生苦难,也是一所好大学
考上了大学,他并没有兴奋,因为他心里很明白:得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挑战的开始,前行的路上,他还有很多困难要去面对。临行前,唐勇军和父亲东拼西凑,终于筹得了1070元钱,与要交给学校的学费还有很大差距,他想,吃了这么多的苦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也总得学校去看看吧,好歹也算进了一趟大学的门。于是,唐勇军只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学校。幸好,学校针对贫困生开通的“绿色通道”接纳了他,不仅批准他缓交学费,还赠送了被子给他,叫他安心学习,有困难就和学校一起想办法解决。唐勇军这才松了口气。入学的当晚,唐勇军彻夜难眠。他谋划着,如何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生活下去,同时还要完成学业。第二天,唐勇军就在老乡处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熟悉柳州,看到哪里有建筑工地、有招工启事、有废旧收购点,他都一一记了下来,他知道,以后要生活下去,可能要用到这些“资源”。他天天骑着自行车,花了半个月时间,把柳州走了个遍。发新书了,别人把书抱回宿舍,他却一直守到最后,收集包书的纸皮拿去卖。第一次卖,他就得了30多元钱。后来,他看到教室里别人丢下的纸张也收集了起来;学校招人在夜里守自行车,看到信息后他立即报了名,从晚上10点守到凌晨2点;双休日,别人去逛街、在宿舍打游戏,他在学校附近的建筑工地搬砖头、灌砂浆……刚开始的日子,唐勇军就是这样过来的。既要赚钱,还要学习挣钱
后来,唐勇军想,守单车、捡废纸、搬砖头、灌砂浆这些工作,虽然能养活自己,但和社会接触不多,与民工没有什么分别,应该多学习一下如何创造性的挣钱。他想到了做家教,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了解城市里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学习与人接触的礼仪。于是,他在柳钢附近找到一份教高三学生的家教,教完之后在学生家吃晚饭,这个学生的家长是一家公司的老板,这位家长经常在饭桌上教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唐勇军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为他后来的打工打下了基础。那时候的唐勇军,有两份家教做,一份在柳北片,一份在柳南片,相距20多公里。一天里的家教,光骑自行车的时间就要花3小时,为了生活,唐勇军坚持着。有一次,晚上10点多钟,唐勇军从学生家回来,已经很累的他撞上前面的三轮车跌了下来,唐勇军忍着剧痛慢慢爬起来,连忙问正在扶自行车的三轮车师傅:“我的自行车坏了没?”知道原因后,三轮车师傅说:“你真是要钱不要命啊!” 唐勇军对笔者说,读大学期间,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自行车上度过的。3年来,他骑坏了3辆自行车。“我要先考虑挣钱,再考虑学习,因为我无法生活就无法学习。”唐勇军的学习再班上保持中等水平。在广西工学院计算机系学生会,唐勇军先任勤工部部长,后任外联部部长。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与人交际,还为系里举办的活动拉得了不少赞助。通过他的联系,电信、移动、联通、老人头服饰等近10个单位赞助了计算机系组织的学生活动,还成功地组织了“微星校园行”活动。往往拉一次赞助,先要做好策划方案,然后就要跑数十家单位,和老板讨价还价。他乐此不疲。自从上大学时带来1070元钱之后,3年来,唐勇军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去年7月,唐勇军的父亲胃出血住院,家里无钱可用,唐勇军把自己积攒的2200元钱全部寄给了父亲治病。
自己脱困,更要兼济他人
没有钱还能继续读书?唐勇军的父亲唐敦税虽然为儿子能给钱给自己治病感到很欣慰,但他一直不相信唐勇军是在大学校园里读书。5月26日,是唐勇军和80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日子,唐敦税作为家长代表第一次来到柳州、来到广西工学院。唐敦税亲眼看到儿子和其他同学一样,较好地完成着学业,唐敦税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发言台上,唐敦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明白儿子的艰辛,他为自己帮不上儿子而内疚,也为有这样一个懂事、自强的儿子感到由衷的自豪。唐敦税患有坐骨神经痛,行路艰难,但是,他坚持要在唐勇军的搀扶下,在校园里走走。学校很大,很漂亮,他感到这里比山里的任何地方都漂亮,儿子的坚强让他无比欣慰。唐勇军扶着父亲,他没感到生活对他不公,他工作后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将父亲接到城里,和他一起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还算不上“达”,但有了中国银行的6000元助学贷款,唐勇军说,即使大四这一年全年不打工,也能够用到毕业。唐勇军想的,是要让校园里更多的贫困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读完大学,他要创办一个“贫困生互助协会”。唐勇军告诉笔者,广西工学院的贫困生比例在25%左右,其中特困生比例占6.5%,也就是说该校有3000多贫困生。虽然学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多元化地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体系,但是更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的帮助下自食其力。而目前来看,学生当中私下“卖”一个家教岗位就要几十上百元,其他岗位收费也很高,给贫困学生打工增加了负担,对这种行为,唐勇军很看不惯,唐勇军要利用自己锻炼出来的交际能力,帮学生免费提供家教等打工岗位,如把家教联系点设在社区,请社区工作人员帮收集家教需求信息,再用义务劳动的方式对社区进行回报等等。目前,唐勇军“互助协会”创办事宜正在操作中,暂取名“扬帆社”。唐勇军努力生活着、学习着,贫困让他比别人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思考讨论
1、唐勇军,一个特困大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骑着自行车不停地奔波,做家教、跑业务,挣钱维持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意志坚强、勤奋进取的人,家境再困难也不能阻挡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大学特困生唐勇军的奋斗历程中你得到的最大人生感悟是什么?
2、把苦难理解为人生的另一种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你认为大学阶段如何才能做到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指导人生?
案例4 奇怪博士周末南京街头行乞
【金陵晚报报道】 周末晚上,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
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一名博士怎么会当街乞讨?记者对此进行了长达10天的调查。
事发起于一个电话。6月20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丹凤街金润发对面,有一名博士晚上经常在那儿乞讨。
当天下午4点,记者来到丹凤街等候这名博士乞丐出现。但一直到晚上8点,他都没有出现。 路边店主证实,确实有这么一名奇怪的乞丐。根据他们的描述,这名乞丐“书卷气很浓,像个做学问的。”据说,这名乞丐在附近乞讨已有两个月,一般坐在佳仕鞋业旁的路边,他只在周末晚上才出现,“周六、周日下午4点半来,一般要到晚上11点才离开。”
据说,与一般乞丐不一样的是,他面前总是铺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张博士证书。“我们刚开始都不相信,他会是一个博士,一个博士怎么可能在街头乞讨。”但时间长了,附近居民也就相信了,“除了博士证书,他穿得也很干净,讲话也有水平,再加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博士,我们也就相信了。”
虽然相信这个乞丐就是一名博士,但他们也感觉疑惑,一名博士怎么会出来乞讨。
他们曾经就此问过这名乞讨者,但他的回答总是让周围的人不着边际。“他说他看破红尘了,就这么简单。”周围居民说。
闲聊 他承认自己是博士
几天寻找未果后,6月26日(星期天)晚上6点,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等候博士乞丐的出现。天气不好,不时飘起小雨,街头人不多。一名男子盘腿坐在丹凤街交通银行台阶下的路边上,很显眼。根据周围人的描述,他应该就是记者要找的博士乞丐陈某。
他穿着一件短袖衬衫,头发梳得很整齐。他的面前放着一张白纸,纸上放着一只干干净净的不锈钢小碗。小碗里有几枚一角硬币,小碗旁的白纸上也整齐放着两排一角硬币。但却没有大家讲的那张博士证书。路上行人稀少,给钱的更少。他也不说话,只坐着,时而看看路人,时而看看地上小碗。
过了很久,终于有一路人往碗里丢了一个一毛钱的硬币,硬币在地上蹦了几蹦。他低头拾起,细心地放到碗里。
记者丢了一些零钱在他碗里,和他闲聊起来。他很善谈,称自己在地上摆的两排硬币,代表一些数字,是根据《易经》摆放的。随后他向记者侃侃而谈,从《易经》谈到《春秋》。
他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出来乞讨前都要沐浴,免得身上汗味熏了给他钱的路人。

果然不是个普通的乞丐。他警惕性也很高,见记者问得太多,他称,自己从前是一个种田的,因为没田种了,才出来乞讨。
记者指出了他的谎言,并告诉他,知道他曾经是个博士,名叫陈某。他先是坚决否认,后来开始沉默。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说,自己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不再是什么博士了。再多的话,他已经不愿多说。
了解 乞丐博士曾经有过辉煌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第二天,记者来到当年陈某读博时的大学。据介绍,当年他的导师今年73岁,已退休在家,但当听说记者要采访关于昔日爱徒一事时,这位博导冒雨赶到了学校。
1986年,这位博导老师所在的大学批了第一个热能博士点,他是该校第一位热能博导。他回忆说,那一届,他们学校只招了两个热能博士,陈某是其中之一。另一博士后来与美国合作培养出国了。在他眼里,陈某很聪明,理论基础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学生在当年是不多的。他和学校对陈某都很器重。
1987年,正好有一个国家科研任务,是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这个项目由三家科研单位合作,花了三年多才完成。那时候,整个国家还处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博士是很少的,参与这个项目的博士只有少数几个。他经常带着大家去北京做实验,身为博士研究生的陈某是其中主要技术骨干之一。
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
经历 出国不成深受打击
据了解,陈某对去澳大利亚发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很想到国外一展身手。但是,出国的问题卡在签证上后,这对他打击不小。
陈某现已离婚,但他的前妻说起以前的事,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陈某的前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退路。为了出国,陈某失去的太多了。
当时,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困难。陈某想自己做一点事,自己搞了一个小产品,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但由于他不谙市场深浅,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司很快就没落下来。家里的开销主要靠陈妻在外打工维持。
公司停办后,陈某也曾四处找工作,但一直不是很顺,碰了不少钉子。在陈的前妻眼里,他常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只做了几个月就因各种原因甩手不干。
他曾在省里一家单位找到一份工作,工作也很认真,但因待遇与自己期望相差太远,又离开了。
陈某的遭遇让他当年的导师也很着急。1998年,这位博导帮陈某介绍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
博导老师觉得,当年这样的收入应该是很不错的。但陈某在那里却感觉并不如意,陈的前妻说,在那里,前夫觉得与他条件相当的人每月收入是5000元,而他却拿不到那么多。他向领导提出应加工资,单位给他加了一些,但与别人还是相差很远。前夫心里肯定有想法,但他都摆在心里,从不与人说。那时候他经常给她打电话,说自己非常想家,想回来。后来他就从广州回到了南京。
博导得知后问陈某为何不干了,他只是笑笑没说话。从此,陈某就一直呆在家里,他不想出去找工作,也不愿意工作,只想过所谓简单的生活。
不肯工作,夫妻分道扬镳
陈某不肯出去工作,最着急的是他的妻子。
陈的前妻说,这十年里,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用,同时还忙着读研、读博,太累了。而陈某在找工作不断遇挫后,却总是喜欢呆在家里,不肯再去找工作。她从前在家里是不管钱的,家里的钱都在陈某手上。陈某在家没事干就去炒股,家里的钱全投到了股市上,结果都被套牢了。这些都让她非常着急。她和陈某谈过很多次,希望他去工作,但劝不动。每次一谈到这个问题,陈某就和她吵。有一次,她对陈某说:“哪怕你到山区里去做一个小学老师也好,只要你愿意出去干活,我都愿跟着你。”
她说,一个男人,一个博士不出去工作,这个家怎么办啊。她做梦都希望他能出去好好工作。但他却渐渐变了,没有事时就在家里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玄乎的,“过日子,柴米油盐比什么都重要”。她渐渐受不了陈的举动了。
但陈某却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时就一个人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看上去逍遥自在。对于家里有米没米,他一点不关心,只要到顿有饭给他吃就行。天热了,他就呆在家里,把空调打得足足的,让自己舒舒服服的。她实在忍受不了,2001年带着孩子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2004年,他们离了婚。
她说,他在经历许多工作的不顺心后,总是说自己只想过简单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太累了,人生太复杂了。在他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时,徐老也曾多次与他交谈。他却回答说自己把红尘看透了,觉得生活太累,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不值得。老先生觉得,虽然他并不反对那种脱离红尘的思想,但觉得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年轻的博士之口,让他感到有些难过。
生活所迫,博士街边乞讨
在与陈某的交谈中,不断有路人停下来,问他在做什么?陈某也不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往小碗里一丢,示意别人给他钱。看明白怎么回事的路人“哦”了一句:“原来是个要饭的。”他依旧不答话。
谈起为什么要来此乞讨,陈某承认是迫于生活无奈。去年离婚后,他确实自由了,不再有人约束他,他重复着简单而特别的生活。每天简单地吃点东西,没事的时候在家研读《易经》等书,再没事时,他就到处走走。他觉得那样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简单又没有约束。
但人是活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的,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是不行的。前妻刚与他分居时,把家里所有的钱物,包括被套牢的股票都留给了他,这些年来,陈某就以此度日。每日只出不进,钱越花越少,他的日子渐渐困窘。他戒了烟,茶也不喝了,人也瘦了下来。今年三四月份,有人看到他在天桥那儿摆摊卖书。当时他前妻知道这件事后还感觉很欣慰,这样也好,至少他走出来做点事了。然而,家里的藏书也是有限的,五月份,他只得到街头乞讨了。
“不瞒你说,我没有钱吃饭了,才想到来乞讨的。”他一直强调,其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自己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他只要每天买几个包子烧饼,或者煮点稀饭喝喝,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所以他只在周末来乞讨,“多的时候,一天也只能要到10多元钱。”他觉得,乞讨一些钱能简单维持他的日常生活就够了。
虽然他说乞讨是件简单的事情,他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乞讨的路子显然不轻松。在记者和他聊天的近2个小时中,他只讨到了1元多钱。记者注意到,乞讨的时候,他并不愿意回答别人的问话。他说,如果是给了钱的,想问些什么,他可以简单答两句。没给钱的,他不想与其多废话。(编辑 晨光)
思考讨论
1、可能没有人会想到,南京街头的一个乞讨者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他本可以像众多人一样工作,维持较稳定的生活,如今却在“乞讨一些钱能简单维持日常生活就够了”的思维下,宁愿沿街乞讨。对此你怎样看?
2、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遇到挫折。你认为当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应怎样把握人生?
案例5 丛飞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
在“义演”舞台,他是“歌手丛飞”;在178个孩子嘴上,他是“爸爸丛飞”;在深爱他的妻子心中,他是“男人丛飞”;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好人丛飞”。
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有一个特殊的病人。他叫丛飞,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现在,他的名字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传播——自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三百多万元。由于资助孩子,他散尽了家财,现在,人们纷纷为他捐款,医院也决定免收治疗费。
爱唱歌的大崇:丛飞,1969年10月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他从小就喜欢唱歌。村里的乡亲们至今还记得当年那位爱唱歌的大崇(丛飞昵称)。“有时我回家,就看见土炕上坐满了人,大崇拿着扫帚疙瘩当麦克风唱歌呢,”丛飞的母亲李彩凤回忆说,“他从小就喜欢唱,和爱唱东北二人转的父亲不一样,他学电视连续剧的插曲。大家都说他唱得好。”
对于丛飞的这项爱好,老俩口并没有太在意,“我们希望他能搞点别的,找个正式工作。”几经周折,丛飞当上了银行的一名出纳,并且点钞点得“特溜”。 但丛飞的兴趣还是在唱歌上,后来他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
现在儿子散尽家财资助贫困儿童,母亲虽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养了一名孤儿——大丛飞两岁的姐姐。“其实他爸也这样,老把乞丐往家里领。”
丛飞从小就开始和时不时来“拜访”的乞丐打交道,“这孩子和一个山东的乞丐关系特别好。”李彩凤说,丈夫不仅一次次把乞丐领回家,还让儿子给他们端茶倒水,乞丐们逢年过节就来家里拜年,“大崇就把手头的饺子、点心主动给人。”
桥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丛飞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了广州。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经历,“睡在桥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饭。”1996年,有个人发现丛飞有演艺才能,就带着丛飞搞演出赚钱。当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们赚了不少钱,但那人拿着钱溜了。丛飞当时身无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顿。但丛飞说他一点都不恨那个人,因为他认为那个人给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机会。
丛飞的朋友李雄兄弟称,丛飞到深圳后不久,就认识了他俩。这个年轻人卓越的表演能力与歌唱天赋,让他俩很惊讶,当即决定和他联合搞演出。李雄说,在一次大剧院搞的沙龙上,他们帮丛飞开了个人专场。此后,丛飞开始出入各种歌厅进行表演。从最初演唱一首歌挣80元,到渐渐涨到几百元。当时丛飞已经开始模仿名人的举止神态,常逗得观众笑个不停,现场气氛好,丛飞的节目常被放到下半场压轴。渐渐地,有人开始注意丛飞,并邀请他去表演。久而久之他就有了名气。
滚雪球似的捐助:有了名气的丛飞经常有演出机会,但朋友们发现,本来不该缺钱的丛飞却总是显得囊中羞涩。后来才知道,他把钱都捐给山区的孩子了。
 1994年,丛飞在重庆参加的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次演出中,观众席上坐的是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丛飞当时毫不犹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现金放进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诉丛飞:“你捐出的这笔钱,可以使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
丛飞感觉到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失学儿童筹集学费。丛飞资助的178个孩子中,除了汉族外,还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
丛飞曾这样解释他捐助的动机:“在山区时,我被他们的贫寒所震撼,看到他们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心里就难受,而当我听到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时我就高兴。”他说,他最主要的愿望是让孩子有书读,让社会少几个文盲,少几个法盲。
丛飞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大家自己资助了贫困山区的孩子,“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一位朋友说,丛飞做事不爱张扬,所以当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怀疑时,他也懒得解释,只是笑笑。
1998年3月10日至16日,丛飞为了资助深圳的贫困孩子读书,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丛飞义演晚会”,将5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了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参加商业演出的丛飞接到深圳有关方面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参加次日举办的“情系灾区抗洪救灾”大型义演,丛飞立即推掉了多场商业演出,自掏腰包买机票返回深圳,还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挣的2万元全部捐献了出来。
在捐助山区贫困孩子的同时,丛飞还是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的五星级义工,义工编号2478,杨华女士是丛飞进入义工联的引路人。1997年初她请丛飞加入义工联,由他着手招募人员创建一个义工联自己的艺术团,并担任团长。丛飞马上就答应了,经过半年多将这个业余的艺术团组建了起来。义工联艺术团在深圳的表演反响非常强烈,每年要有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丛飞的名头去的,而去了之后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在这些观者眼中,丛飞是一个开朗、敬业、从不耍大牌,对观众很亲切的表演者。”杨华说。
 17万元外债: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副乡长徐习文是丛飞在贵州捐资助学的承办人,徐习文说:“丛飞对贫困山区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常常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来贵州扶贫助弱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少,但没有谁能像他这样达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来织金县和安顺市为贫困生送学费,走时不但捐光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钱物,还要向随行的朋友借钱捐,有几次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脱下来捐了,大冬天只穿着一件短袖内衣返回了深圳。”
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对丛飞来说,完全可以承担。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
李雄说:“有次他向我们借了1000元钱,还死活要用录像机来抵押,到现在这个录像机还在我家里。”
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还时常吐血、便血,丛飞的母亲李彩凤说,当时家里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可丛飞拒绝了,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维持。2004年7月,丛飞如约来到贵州,给孩子们送去了下学期的学费。只是,这笔学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从朋友们手中借来的。当时,丛飞已经背负上了17万元的债务。
李彩凤说,丛飞当时还安慰她说:“只要我多联系一些商业演出,还这十几万元钱不难。”但没想到的是,丛飞的胃痛日渐严重,嗓音也渐渐不如往昔,他再也无力靠演唱为孩子们挣得学费了,欠下的债务无法还上,成了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没有能力了还要坚持资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对此都不能理解:“助人为乐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钱捐助别人?”丛飞这样向他们解释说:“我曾向孩子们承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们到毕业,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患难真情:丛飞的第一任妻子是个缅甸人,在两年前与他离了婚,留给他当时年仅两岁的女儿睿睿。实际上,他的妻子邢丹对他的做法有时难免也不理解,会发些牢骚。2004年夏,丛飞带她去贵州黔南贫困山区为所资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学费。“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程度让我震惊,他们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还要掺上秸秆吃。许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搂着丛飞的脖子一个劲地喊着爸爸,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丛飞的付出。”
邢丹此后辞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顾着年幼的女儿睿睿,当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对社会上人们对丈夫的种种评价,邢丹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别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软语相求,开口要他帮忙,他都会当回事情去解决,不太懂得拒绝别人,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弱点吧。”
在住院后,丛飞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内容的遗嘱:“邢丹嫁给我,一直跟我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还陪着我跋山涉水去贫困山区捐资助学,她为我吃的苦头太多了。如今她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以后她一个人可怎么抚养这个孩子?请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这个孩子,以利于她以后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积蓄,很对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后,让我的父母带着睿睿回辽宁乡下,那里的生活水平低,容易过活;我资助的一百多个孩子,有很多还是小学生,如果他们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望的未来,你们一定要多想想办法,让他们继续读书啊……”邢丹情绪激动得不能自制:“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孩子,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而将孩子打掉呢?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愿你幸福:病榻上,丛飞仍然惦念着贫困山区的那一百多个孩子,惦念着他们这学期的学费还没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钱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6月15日,丛飞在病榻上开了个家庭会,向父母家人提出了两点愿望:身后捐献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并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拒绝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两厅住宅,家人何时何地都只能向社会奉献而不能向社会伸手。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丛飞轻轻哼起他自己作词的《愿你幸福》这首歌,脸上充满笑意。 青年文摘网 www.21read
思考讨论
1、对于丛飞短暂的人生经历,你如何评价?
2、生命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但人的生命价值却不尽相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结合本案例说明应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3、结合丛飞的人生选择,谈谈你对“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荣辱观的理解。
案例6 连体姐妹:拉丹与拉蕾
拉丹与拉蕾是一对连体姐妹,出生在伊朗南部一个贫穷家庭,家中共有11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这对姐妹就过着亲密“无间”的生活。他们头部相连,共用一条向脑部输血的血管。在连体人中,头部连接最为罕见,平均每200万新生儿中仅有一例。
可是,除了颅腔相连、共用一个脑供血动脉以外,这对连体姐妹身体的其余部位,如脑、四肢、五脏六腑等等却是各自独立的。尽管连体给她们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但姐妹俩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种特殊的默契,1994年.两姐妹被破格录取进伊朗德黑兰大学,就读于法学院。由于异于常人,她们花了6年半、而不是正常的4年时间才完成全部课程,并取得了学士学位。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两姐妹的性格越来越合不到一起。性格开朗的拉丹说:“我和拉蕾完全是两种人,我们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看问题的方式都不—样。只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总在一起。这样的日子我们再也不想过下去了。”两姐妹承认,有时两人对吃什么、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节目,以及在空闲时间做什么,经常持有不同意见。但是,正如拉蕾所说,“虽然有时候我们会为这类事情争吵,但总的来说,我们都深爱和理解对方。取长补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秘诀。”
随着岁月流转,两人希望拥有独立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进而向全球医界求助,希望能够实施分离手术。新加坡莱佛士医院接受了分离手术的请求。医院组织了一支庞大医疗小组。这个小组由脑神经外科顾问医生吴有晶和院长及整形外科顾问陈长利带领,是由24位新加坡和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分体专科医生组成,小组有6人是国际专才,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尼泊尔和瑞士;其它18人是新加坡专科医生,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放射师。尽管吴有晶坦言,手术可能会使姐妹俩中的一人或两入死亡,她们也可能变成植物人。但是, 拉蕾表示,她与拉丹最大的梦想就是分开,独立地度过各自的余生。对于分离手术带来的死亡威胁,两姐妹表示:“苦苦等待了近30年后,我们已经不在乎‘这点威胁”’。他们宁愿冒生命危险,也要接受分离手术。
2003年7月5日手术准备就绪,两姐妹状态良好,7月6日代号为“希望”的分离手术开始,7月8日拉丹因大出血死亡,拉蕾情况危急,下午拉蕾因大出血也死亡。随即,为姐妹俩施行手术的莱佛士医院发言人奈尔医生发表声明说:“莱佛士医院遗憾地宣布,拉丹•比詹尼和拉蕾•比詹尼均在手术过程中去世。”并说,分离手术接近尾声时,姐妹俩因失血过多情况危急。尽管医生竭尽全力稳定她们的状况,但由于情况不断恶化,医生们的努力均告失败。
在获悉连体姊妹的死讯后,伊朗举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伊朗国家电视台当天中断了正常节日,插播了连体姊妹相继死亡的消息。伊朗总统哈塔米7月7日表示愿承担约30万 美元的手术费用。伊境内几十对双胞胎为比詹尼姐妹守夜祷告。消息播送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震惊中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为她们哀哭。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你所了解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在于自然生命的延续呢,还是精神价值的彰显?
2.当你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你会抱有怎样的心态?
3.从拉丹与拉蕾分离手术失败后,你获得的最大人生感悟是什么?
案例7 “养心八珍汤”
有人说,七十年代送礼送点心;八十年代送礼送保健品;九十年代送礼送鲜花;新世纪送礼送健康,送健康最好的就是养心八珍汤。
“养心八珍汤”是真正健康心灵的八珍汤。有八味药:
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对世界充满爱心。爱心是做人的根本,现在的希望工程就是爱心工程,幸福工程也是爱心工程。同时爱国也是很重要的,邓小平同志说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冰心老人说过,只要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个人如果对世界没有爱心,那这个人不能做人。千万不能跟他交朋友。
第二味药,好肚肠二寸。人必须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这个道理是古今中外一样的,身体健康要维生素,心理健康也是需要维生素,善良就是心理健康最好的维生素。要善良,就要对世界充满爱心,要帮助人。
第三味药,正气三分。人都要有正气。人必须要做好人,绝不能做坏人,不能贪污,不能腐败,越是腐败的人,死的越快。科学家有一个研究,研究了583个贪官和583个廉洁的人,发现贪官死的很早,二者有很显著的差异。有16个人—起贪污腐败,结果一起被撤职, 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所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腐败死的越快,越是廉洁越是健康。当前反腐倡廉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所以廉洁就有了正气三分。
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些,因为人非圣贤,多有不足。人必须度量大,要宽容。人如果心胸狭隘不团结,那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做大的事情必须要有大的心胸。
第五味约,孝顺常想。调查表明,影响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钱、地位。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是所有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条件。一位香港经理选人最重要是标准是看其是否孝顺,凡是孝顺,必是好人,他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第六味药,老实适量。人不能不老实,太老实变傻子也不行。老实只能看情况,适量掌握。为什么适量?因为社会太复杂了,对方老实你也老实,对方是骗子你要当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七味药,奉献不拘。奉献越多越好。一个人既要奉献社会,还要学会享受生活,要有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要宽—点。一个人的业余爱好越多,他的心理越容易平衡。心理健康需要心理要平衡。马寅初老先生讲过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一个人度量要大。张学良将军,1932年就是国民党军副总司令,海陆空的副总司令,仅次于蒋介石,1936年却成为阶下囚,如果心理不平衡,度量小,十个张学良都死了
第八味药,不求回报。做了好事不求回报,这就是雷锋的精神。只要你不断的做好事,自有好结果。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经常思考,还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做成菩提子大小,用“和气汤”送服。“三思为末”,“淡泊为引”,清风明日,早晚莫忘。做事要三思而行,还要淡泊宁静。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第一,诚实做人。第二,认真做事,第三,奉献社会。第四, 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寿。第六,消灾去祸。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你的切身体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健康是什么?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
2. 人生态度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3. “养心八珍汤”对我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什么重要启示?
案例8 乔丹的眼泪

多年前得到一场NBA决赛中,NBA中的另一位新秀皮蓬独得啦33分超过乔丹3分,而成为比赛的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蓬紧紧相拥抱着,两人泪光闪闪。
这里有一个乔丹和皮蓬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乔丹在公牛队时,皮蓬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过乔丹的新秀,他时常流漏出对乔丹不泻与故的神情,还说乔丹哪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推倒一类的话等。当乔丹没有把皮蓬当作潜在的威胁而排挤,反而对皮蓬处处加以鼓励。
又一次,乔丹对皮蓬说:我俩的三分球谁的好?皮蓬有点心不在焉的的回答,你明知故问,当然是你。因为那时候乔丹的三分球的命中率是百分之28,而他的是百分之26。但乔丹微笑的纠正,不,是你!你投的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而我投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并且还对她说我扣篮都用右手,左手也是辅助以下,而你却能左右都行。这一细节连皮蓬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深深地为乔丹深深的无私所感动。
从那以后,皮蓬和乔丹成啦最好的朋友,皮蓬也成啦公牛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而乔丹的这种无私的品质为公牛队注入拉难以击破的凝聚力。从而公牛队创造拉一个机一个的神华。乔丹不仅以球技,还用他那坦然无私的广阔的胸襟赢得拉所有人的拥护和尊重,包括他的对手。

摘自《演讲与口才》
思考讨论
1、从乔丹的行为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案例9 北大“山鹰社”
我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山,山是理想的化身,山是梦幻的影子。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我们还得出发,人生如登山,只是高峰在面前,我们的位置就在后面,我们的脚步不能停止。
因为山在那里,我们发现自己位置的渺小,山的神奇和伟大吸引我们走进它,征服它。因为有了对山的向往,对现状的不满,我们意气风发,我们壮志满怀,要改变位置,要锐意进取,要迈向人生的凯旋门。
北大登山队——山鹰社是全国首家以登山、攀岩等为主要活动的民间团体,成立十几年来,先后15次攀登过西藏、青海、新疆的12座雪山。2002年7月登山队一行15名队员(其中3名女队员)开始攀登海拔7292米的希夏邦马西峰。由于山区气候恶劣,强烈的东南季风导致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给攀登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以致其中五名队员不幸遇难。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你所了解得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山鹰社队员来说,登雪峰征服自然的理想是没有客观现实基础的空想吗?
2、山鹰社队员的登山活动是不是一种纯粹的冒险活动?“探险”和“冒险”的界限何在?
3、你是否认为遇难的队员是真正的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抑或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山鹰社队员的遇难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牺牲?还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为?
4、登山是否“越高越光荣”怎样理解学生登山运动的根本意义?
5、如何看待注重安全、爱惜生命与挑战灵肉极限、超越自我的关系?

案例10 研究生背不动“小偷”的包袱

在一桩蹊跷的盗窃案中,一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平白无故地成了此案的重要嫌疑人。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研究生因不堪精神重负心理崩溃而自缢。事隔两年,当真正的梁上君子落网后,此案才得以真相大白。
2003年8月中旬,正是高校暑假期间,东北某大学校园内一片寂静。8月16日晚7点左右,有一人溜进研究生宿舍楼,撬开209室的门锁,在室内翻箱倒柜。这位梁上君子有些另类,他对大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等格外钟情,只要是证书就收集一空。临走时,还顺手牵羊偷走了一个存折、一个食堂用餐卡和几件像样的衣服。
离去时,他在门上贴了一张留言条:“某某,如果我不在,到实验室找。我8月20日回去,昨刚回来。”落款为:赵传斌。时间为8月17日。随即他用早已备好的一把好锁,换下了刚被撬坏的门锁,然后匆匆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8月21日,计算机学院02级硕士研究生赵传斌从吉林东辽县老家返校。这时离开学只有10天。当他到达宿舍楼时,看到了209室房门上莫名其妙的留言条,接着他发现门锁已被换。他马上叫来值班员撬开门锁,室内一片狼藉,他的床头灯亮着,抽屉被撬,他的大学毕业证书、六级英语证书、通讯录以及用餐卡都不见了……
赵传斌马上向学校保卫处报告,然后及时给室友们一一打电话。王立新、李伟两室友闻讯后火速赶到了学校。
李伟在清点自己的物品时,发现自己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不翼而飞, 950元钱的存折也不见了。更让李伟没想到的是,窃贼居然破译了存折密码,把钱取走了。
校保卫人员和209室的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起内盗案。因为李伟存折的密码是他家里的电话号码,只有熟人才会知道他家中的电话号码。根据门上那张署名赵传斌的留言条,结合赵传斌最早返校,他就成了重要嫌疑人,赵传斌一时感到压力如山。
8月24日上午,被此事扰得坐卧不安的赵传斌给在东辽县的哥哥赵传林打电话。哥哥安慰他说:“又不是你偷的,你怕什么?”但天天面对大家怀疑的目光,赵传斌还是如坐针毡。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赵传斌再次跑到保卫处,催促保卫人员尽早把事情搞清,早日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没想到,此举反而引起大家更大的怀疑:他这是做贼心虚、贼喊捉贼。
8月26日上午10点多钟,赵传斌在寝室里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们寝室的盗窃案破了没有?”赵传斌立马将这情况告诉了哥哥。哥哥叫他赶紧向保卫处反映这一新的情况,但赵传斌却情绪低落地对哥哥说:“没这个必要了,保卫处的人已不相信我了。我昨天去催他们,他们却问我:‘到底是不是你偷的?’……”见弟弟如此委屈,赵传林心里很难过,他安慰弟弟:“身正不怕影子歪,你不要着急,事情总会搞清楚的。”
随着开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同学们发现赵传斌的情绪越来越糟,甚至精神变得有些恍惚了起来。他要么常常一个人坐在寝室里发呆、或是躺在床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要么说一些令人费解而又不着边际的话。
8月28日上午,赵传斌前往实验室。他见实验室的门半开半掩便转回去,给哥哥打电话:“我发现实验室的门半开着,肯定有人在监视我。”哥哥劝弟弟不要神经过敏,但赵传斌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马上就要开学了,如果这个案子破不了,我就成了真的‘小偷’。这让我今后在众人面前如何做人?说不定学校还会开除我……”
接到弟弟这次的电话后,赵传林明显地感觉到弟弟逻辑混乱思维不清,他不禁为弟弟的身心健康担心起来。没想到这竟是他们兄弟俩最后的一次通话。
8月29日中午,赵传斌躺在寝室里拼命抽烟,王立新见他心事重重,便对他说:“你这么爱想问题,一定是‘双鱼座’。你是3月份出生的吧?”赵传斌回答说:“对,我是3月14日生的,看来你蛮了解我呀。”说完这句话后,赵传斌突然语气大变,激动地对王立新说道:“你这叫‘二律背反’!”王立新听罢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问赵传斌:“你是啥意思?”但赵传斌未作回答。
8月31日是寒假的最后一天,下午4点多钟,李伟从外面回来,发现寝室的门打不开,便请值班员帮忙。他俩叫了半天的门,但室内仍无人应声。无奈他俩只好砸门。破门而入后,眼前可怕的景象将他们吓得目瞪口呆:只见赵传斌双眼紧闭,脑袋低垂着吊在王立新的床梁上。他俩手忙脚乱地赶紧把赵传斌解了下来,但为时已晚,赵传斌带着满腹冤屈和终身的遗憾匆匆结束了他短暂的人生……而赵传斌的死亡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室友及校保卫处的猜疑:畏罪自杀。
在赵传斌的家人到来之前,校方已将赵传斌的遗物清理完毕。这令赵传斌的家人很不满。赵传斌临死之前居然未留遗言,他的家人对此表示难以置信。
  校方出于对死者的同情,为处理死者的后事花去了10000多元钱。办完后事,校领导及校保卫处一位处长还向赵传斌的哥哥进一步了解赵传斌在假期里的行踪。他们问赵传林道:“赵传斌是什么时间回家的?在假期期间离开过家没有?他为什么这么早返校?”
  赵传斌的哥哥也认为,校方仅凭一张留言条而怀疑他弟弟是极不负责的,如果弟弟真是贼,他怎么会留那张“此地无银”的纸条呢?
为了把事情弄清楚,赵传斌的家人向校方提出了三条要求:1.对那张留言条进行笔迹鉴定。2.尽快查明谁是真正的窃贼。3.此案一旦侦破请在第一时间内告知赵传斌的家人。对于第一条要求,校方以鉴定难度大为由没有答应,对第2、3条,校方口头表示同意。
学校开学后,同学们对赵传斌的死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连警方也觉得这一致人死命的盗窃案十分蹊跷:如果赵传斌是窃贼的话,他何必要去偷那些本科学位证书及英语等级证书呢?如果他不是窃贼,他为何要自杀呢?
一晃两年过去,2005年7月高校寒假前,一位名叫“李伟”、自称是该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年轻人,手持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前往沈阳市公安局办理身份证,分局民警告知“李伟”下学期一开学便可取证。可民警在为“李伟”办理身份证时,惊讶地发现“李伟”毕业证上的照片与存档户口登记上的照片判若两人,民警断定:此“李伟”并非真李伟。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耐心地等待着“李伟”在新学期开学时前来取证。
2005年9月14日上午,“李伟”前往公安局取证。民警开门见山地问他:“为何办身份证的照片与户口本上的照片不相符?”“李伟”听后支支吾吾。当民警请“李伟”跟他们到治安科走一趟时,“李伟”见事不妙,拔腿就跑,最终难逃法网。
“李伟”被擒后,不得不向公安人员承认:他真名叫张春雷,李伟的大学毕业证书是他偷来的。随着张春雷的逐步交待和公安人员侦查工作的深入展开,两年前的那起悬案渐渐浮出了水面……
据张春雷交待:他与李伟是东北某大学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在4年大学的学业中有4门主修课考试不及格而与毕业证书无缘。眼看毕业在即,一心想去北京应聘的张春雷便萌生了偷一个毕业证书、冒名顶替的想法,制造了209室的盗窃案。
赵传斌的冤死,成为他家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1977年3月,赵传斌出生于吉林省东辽县的一个贫困农家。由于家庭贫困,直到上大学前赵传斌都不知穿新衣新鞋是个啥滋味。在县中学读高中时,为了节省3元钱的路费,每个周末他都要步行2个多小时,跋涉30多公里。艰苦的求学使赵传斌生性刚烈,不善言辞且自尊心极强。他初中毕业那一年,哥哥赵传林已上了大学,但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大学,父亲便决定让赵传斌考中专。赵传斌一听急了,质问父亲道:“为什么让哥哥上大学,不让我上高中?”说完哭着跑出了门,半夜不归。家人急得四处寻找,直到凌晨2点多钟才在邻村的打谷场的草垛里找到他。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自爱但心理却十分脆弱的人。他把人格和自尊看得比生命还贵重。正因为如此,当他的名誉受到伤害时,他的精神很快就崩溃了。赵传斌的死,留给人们太多的惋惜和遗憾。
思考讨论
1、一起盗窃案最终却导致了一个人的冤死,成为他家人心中永远的痛。在深感痛惜之余,请思考:当你被误解或遇到挫折时,你会如何应对?
2、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困难和挫折,有效地调适心情,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请列举你所掌握的协调自我身心关系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关阅读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走进民法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人生价值的特点和取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说课稿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 社会公德大PK微课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设计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诚而有信,...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