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高职中职精品课公共课程>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本站微信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教学案例
案例1 一个民族需要传统
  云南有个地方叫文山,文山很穷,有很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文山有一个村子却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致富门路——拐卖婴儿。曾经一度,全村百分之七十几的成年人都加入了这个新行业,人称拐卖村。
  年初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久久不能释怀。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做犯罪违法的事情,会让全家人抬不起头来。一家人做无本钱的生意,会让全村人瞧不起,连他们家的孩子都找不到人玩。而整个村子从事不名誉的职业,这实在让我难以想象。要知道,盗亦有道,从传统农民的角度看,拐卖婴儿属于最损阴德的恶行之一,怎么可能成为整个村子的生存和生财之道呢?这个村子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价值感、成就感从何而来?是什么原因是他们选择这样一种生存方式?难道仅仅是因为穷吗?
  我想不是。首先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传统。
  云南还有一个地方叫丽江,在丽江周边有一些以行业命名的村子,比如铁匠村、皮匠村等,也是全村操持同一个行业。我可以想象,铁匠村的村民跑到外面,遇到皮匠村的村民,拉起家常,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他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铁匠村的,我打铁的本事如何如何高超;他还可以列举本村的打铁好汉,谁谁谁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谁谁谁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反而来,皮匠村那位也会有类似的应答与炫耀。这些村子的GDP可能不高,但是他们都能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自豪,都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尊严和意义。这种具体的形而下的生存方式和形而上的对生存意义的解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不仅是某种行业的从业者,也是某种传统的承载者。
  活得有尊严,有意义,这是每一个社会人的本能。而“拐卖村”则整体失去了获得意义的可能。我们能否想象,拐卖村的某人会对皮匠村的某人说,“我是卖孩子的,我拐孩子的本事多么多么高,我一年卖了多少多少个”?我们能否想象,拐卖村的某人会对铁匠村的某人说,“我们村还有一位拐卖大王,本领更高,一年卖了360个孩子,平均每天几乎一个,比去年同比增加40%”?我相信,拐卖村的村民出了村子就会努力遮掩自己的身份,在与人攀谈的时候,会躲躲藏藏,闪烁其词,而不可能像皮匠村里的穷小子那样坦坦荡荡。无论他家有多少电视,多少汽车,年收入多少,他都是不名誉的,阴暗的,也是不可能获得尊严的!
  人追求的首先是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富裕的、奢侈的生活。金钱,只有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才会使拥有它的人感受到某种意义。所以归根结底,人的意义不是来自于金钱,而是来自于崇尚金钱的社会理念。而这样的社会理念,必定是在传统丧失之后形成的。只要传统还在,金钱或者GDP就不会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
  对于中国的传统农民,我依然有残存的童年记忆。有一次,一个乞丐路过我们村,我姥姥连忙回到家里,让我趴在窗台下面,不要动,她自己也躲在了外面看不到的地方。那个乞丐隔着院子,在院门外面喊,喊了几声,不见人应,就走了。我姥姥这才让我直起身来。可能读者会觉得我们的行为十分古怪。我姥姥解释说:“要是让他看见,就不好意思不给了。”回溯起来,这应该是我们那个村子很常见的行为。乐善好施不仅是美德,甚至是道德底线。遇到乞丐行乞,村子里最穷的人也会设法施一碗米。如果不想施舍,躲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这种窍门,其实也是羞与人言的。我想,如果我不小心被乞丐看见,我姥姥绝对没有勇气继续躲下去,她会在她内心的道德感的逼迫下,在自己的尊严感的驱动下,舍出一碗好米来。
  《白鹿原》虽然是小说,我却愿意当作信史来读。它使我相信,传统中国到处都是我姥姥那样的农村,也只有这样的农村,才是农村的常态。无论国家怎样动荡,外敌入侵也好,政治变动也好,这些不掌握宏大叙事,也不知晓任何现代理论的农民,他们那种从传统之中延续过来的质朴、宽厚,那种浸润在血液之中的恻隐,那种对道义的承担,对于邪不压正的执著,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重生,得以重建的根基。
  然而,这样的常态,怎么就会变成全村拐卖婴儿这样的异态呢?
  具体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必然会伴随着精神的痛苦,尤其是当新的生存与以往的传统有剧烈冲突的时候。人们需要对新的生活方式做出解释,才能重新获得意义。在四川的攀枝花钢铁集团附近也有一些以偷盗攀钢为生的村子,说是偷,其实是明火执仗,大摇大摆。他们把偷钢叫做“上班”。有时甚至男女老少全村上阵。对于这些村子的转变,我倒是能够设想出一种可以理解的过程。我想首先是由于攀钢的存在,使部分村子不能够继续保持原来的生存方式。农民没有获得满意的补偿,便把攀钢作为报复的对象。我在辰溪采访时,当地农民对国有煤矿也有类似的情绪。所以在当地农民的解释中,首先是攀钢破坏了他们的土地和水源,他们只不过是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样的解释中,一个“勇敢”的偷钢者,一个发明了新的偷钢方法的人,仍然会成为村子里的英雄。村民也会在新的生存方式中依然保持着尊严和意义。然而,我相信,即使没有外力的打击,即使攀钢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生存方式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种新的解释可以蒙骗自己一时,却经不起长久的推敲。虽然在村子内部,他们可能还会理直气壮,但是出了村子,他们就会遭到质疑。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口舌才能让人相信,他们偷得合理。我也相信,村里依然会有一些“古板”的人,不肯接受新的解释,不肯加入到偷盗的行列中来。
  可是,要通过什么样的解释,才能让拐卖孩子的从业者消除内心的罪恶感,并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呢?据报道,在云南很多地区,拐卖婴儿的活动非常猖獗,卖孩子就象卖白菜一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贩子第一次见面就可以当街谈“货”论价。生意越做越大,手段越来越狠,从贩卖到拐骗,从拐骗到强抢。同时,还有些地方自生自卖!
  一个人偷东西,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有问题;一家人偷东西,我们可以说这家人有问题;但是,如果整个村子,很多村子都偷东西,“光明正大地”偷东西,那一定是社会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偷窃的对象竟然是婴儿,这个问题就严重得无以复加了!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当国家的整体秩序丧失之后,还可以到草根处找回社会重建的根基。野火烧尽之后,只要草根尚存,就会春风吹生的那一天。最可怕的是草根烂了。
  官员的腐败会对一个国家造成直接的危害,知识分子失去操守会使一个民族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丧失活力和动力。但是,如果草根阶层整体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肯定,失去了自尊,失去了内在的道德感,将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此顾炎武“亡天下”之谓也。
  官员的弄权让我痛恨,而当农民集体地失去了缺省配置的质朴和良善,吃的菜不卖,卖的菜不吃的时候,乃至于有整村贩卖婴儿的事情,则让我脊背发寒。
  诡异的是,我现在所奢望守护的传统,它最大的破坏者,正是我曾经相信的那种超越文化、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冥冥中的标尺。传统有大有小。真正流淌在每一个个人血液之中的是本乡本土的小传统,这些各不相同的小传统才是我们的草根得以生存的土壤。然而,在标度着进步、发展的冥尺逻辑之下,甚至连大传统,比如中医,都不得不包装以现代话语才能苟延残喘。那些本来在大传统之下就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小传统,更是被直接冠以愚昧、落后、迷信等一系列否定性的符号。当这种冥尺逻辑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在与国家意志结合起来,被强行推广之后,传统的土壤就遭到了全面的流失和沙化!
  礼失求诸野,当我在大山深处,依然能够见到乐于放羊的人群,依然能够见到日日歌舞的人群,我感到欣慰。我相信那是我们未来文明的草根。只是,在日疯一日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飓风之下,这些草根不要说绿满天涯,它自己还能存活多久呢?
  一个民族要有传统。
  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性,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上的浮萍,全球化列车上的齿轮。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的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
  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得以生长的根。
  保护我们的传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保护我们作为自己而不是作为别人的未来。

2005年9月22日
北京 稻香园
思考讨论
1、什么是传统?为什么说一个民族需要传统?
2、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2 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
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的压上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13岁小男孩成了洪家的顶梁柱
  1982年,洪战辉(小名洪全会)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也很幸福。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
  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疯,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洪战辉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去叫人帮忙把洪心清送到医院。但是慌忙之中,却把只有1岁的小女儿留在了屋内。等大家赶到时,1岁的妹妹已经被爸爸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洪心清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妹妹也永远离去了。
  而此时的洪战辉,正在小学五年级,还不满12岁。这年的腊月二十三,洪心清临近中午还没回家吃饭,洪战辉就和妈妈一起去找,就在离村5里地的一棵树下,父亲不知从哪儿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
  无奈之下,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洪战辉一抱上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怀里钻,他想起了妹妹。洪战辉给女婴起名叫洪趁趁。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她不堪家庭重担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的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不想失去生活的依靠,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四处寻找妈妈,也已经深了,娘那天没有回家。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生活的重担: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此时,洪战辉以到西华县东夏镇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每天上学的时候,怕患病的父亲伤害小妹妹,他就把小趁趁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
  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全家人吃饭。
  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3个学生之一。
  “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洪战辉对记者说,“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当时清醒的父亲用家里的一袋小麦口粮换了50元钱,颤抖着递给洪战辉说:“娃儿呀!爸对不起你!考上了学却没钱上……”
  16岁的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为又瘦又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中报到了。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293班的班长。
  在学校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从家里把小趁趁接到了身边。他又开始像上初中时一样,每天奔波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妹妹吃早点,再叮嘱她不要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和小趁趁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打了起来,而且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是初中所无法比的。但是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和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学业之外最大的任务。
  “没办法,我要读书,我要杨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鞋垫、袜子,只要能挣钱我都卖”,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突然又犯了。
  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求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后来,西华县南关的一个油漆店老板邓阿姨知情后,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看病所需的2000元钱送到了洪战辉家中。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高二时,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回到农村老家后,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做点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一年挣了六七千元。
  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洪战辉渴望再次回到校园读书。
  刚好,洪战辉在西华一中的老师李永贵和秦鸿礼调到了西华二中。两位老师一直关心着洪战辉,他们让人给洪战辉捎信:希望洪战辉能重回高中学习。由于二中的高中部是新建的,洪战辉成了西华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洪战辉又把小趁趁带在身边,他也到了上学年龄了,秦老师帮助在附近找了所小学,小趁趁也开始上学了。
  “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事,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学习。
  生活在平淡中继续。2002年10月,父亲的精神病第三次犯了。他把父亲送到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可是交不起住院费。不久,正上初一且成绩全班第一的弟弟洪锦辉不辞而别,外出打工了。
  10月底的一天,扶沟县一家乡镇精神病院被洪战辉的孝心所感动,答应免去住院费只收治疗费。洪战辉赶紧回家去住院用的东西,到家后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家到医院有近50公里路,也已经很深了,连续奔波3天的洪战辉极度疲惫,骑着骑着,眼睛就挣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等他醒来时,自行车压在身上,开水平的碎片散落一地。
  也不知在沟中躺了多久,洪战辉想起了妹妹和父亲。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父亲的病就没人管了,妹妹就没人管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于顽强地站了起来。
  由于洪战辉的情况同学们都了解,再加上诚信经营,他的生意很红火,甚至外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仅卖一本文言文翻译的资料,就卖了5000多册,赚了2万多元。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
  “也许,那是每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5年中,停学挣钱一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做小生意卖书需要进货时,班里的同学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借给了我!”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我会牢牢记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
  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可5200元的学费和要照顾妹妹让他很是为难!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大学新生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了老本行做了“小商贩”。当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时,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他找到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把身上仅有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天晚上就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为了挣钱,洪战辉可谓想方设法,后来他还逐渐代理了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和丁家宜化妆品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总经销,他还垄断过学校19栋学生宿舍楼的纯净水供应、电话机的安装等。
  2004年春节,洪战辉回到河南老家,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非常愧疚。“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妹妹辍学,我要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暗下决心。
  回到怀化后,洪战辉开始为小趁趁联系学校。终于有一天,当他到鹤城区石门小学找校长提出妹妹插读时,校长同意了。
  2004年6月底,洪战辉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等人,让他们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他要利用暑假挣钱。
  6月27日,小趁趁终于在怀化火车站见到了哥哥,他一下子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不愿松开。
  2004年暑假,洪战辉一位高中女同学从河南来看望他时,一见小趁趁就非常喜欢,亲切地叫她“小不点”。从此,大家都纷纷叫她“小不点”。
  暑假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校吃中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他就一个人做饭等哥哥回来吃。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帮着搬运。妹妹的懂事让洪战辉很是欣慰。
  当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提供财力、物力的帮助,但被他谢绝了:“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学校的老师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所感动,一些老师纷纷捐款。有一次老师捐了3190元,当老师把这些钱交给洪战辉时,他不接:“比我困难的同学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养活自己了。”洪战辉态度很坚决,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冲抵了洪战辉的部分费用。大概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洪战辉坚决拒绝了。学生处专门给他每月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我想告诉那些处于贫困中、挣扎中的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怨天尤人,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改变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你自己。”轰炸会高兴地说,“考入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都能欣慰地看到久病的父亲病情大有好转;2004年年底,母亲也搞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在外漂流了多年的弟弟现在也有了消息。我作为普通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做完这一生。”

思考讨论
1、12年困境的风吹雨打,12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12年从未懈怠的自立自强,使洪战辉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了2005年,国人用集体的感动,向一位朴素的青年英雄致敬。洪战辉的事迹为何如此让人感动?在他身上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
2、洪战辉说:“感动不能泛滥,行动才能改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案例3 南京冠生园凄凉走完破产路
曾经红火的南京冠生园如今大门紧闭。
2004年7月20日上午9时30分,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债权人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准时召开,参加会议的106名债权人审议并表决通过了清算组工作报告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第二天,债权兑付工作在南京天华饭店进行。7月25日晚记者获悉,债权兑付工作全部结束,债权清偿率为23.825%。至此,曾经叱咤全国食品行业辉煌一时的南京冠生园走完了凄凉破产路。
资不抵债被法院宣告破产
2001年9月3日,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剩一个月不到。就在这个平常不过的日子里, “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了。
消费者愤怒了。
就在曝光两小时之后,江苏省和南京市卫生防疫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即组成调查组进驻该厂。南京卫生监督所到冠生园进行了采样,采集了十多种月饼进行化验。该厂的成品库、馅料库全部被卫生监督部门查封,各类月饼2.6万个及馅料500多桶被封存。
9月6日,南京冠生园被有关部门责令全面停产整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后不久,冠生园的一位老师傅又向媒体透露了南京冠生园用冬瓜假充凤梨的内情。原来自1993年冠生园合资后就用冬瓜假冒凤梨,被曝光前,厂里每天有一二十位职工专职削冬瓜皮,切成条后加糖腌制,再加上凤梨味香精,批发价仅两角一斤的冬瓜就变为一元左右的凤梨,以每天生产一万个凤梨月饼零售价3元估算,就是3万元的销售额。据了解,每年月饼生产旺季,该厂要进四五十斤冬瓜。
南京冠生园在公众眼里彻底失去了信用。
尽管有关部门后来通知商家南京冠生园的月饼经检测“合格”,可以重新上柜,但心存疑虑的消费者对其产品避之惟恐不及,冠生园月饼再也销不动了。信誉的缺失使多年来一直以月饼为主要产品的南京冠生园被逐出了月饼市场,公司的其它产品如元宵、糕点等也很快受到“株连”,没人敢要。南京冠生园从此一蹶不振。
2002年2月1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冠生园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法院受理此案,并依法组成了合议庭。
2002年2月27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2)宁经破字第一号民事裁定书,宣布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指定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工业公司、南京市体改委、南京市外经委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派员组成清算小组进驻该厂,负责该厂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事务。4月8日,清算组开始接受企业债权人的债权登记。当时的估算是:该厂已拖欠食品原料供货商的债务达2000多万元,单是积欠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贷款就达500多万元,而企业本身的资产却只有五六百万元。
位于南京市广东路53号小巷里的南京冠生园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这里再也见不到一丝生机,到处都显示出衰败的景象。空空荡荡的厂区内悄无声息,人去楼空,厂门两边张贴着法院的核资清算告示。只有大理石的门脸,金字镌刻的厂牌,似乎还传递出这家老字号昔日的辉煌。
由法院派驻的专业保安把门十分严格,除了来取私人物品的零星职工,外人一律不得出入,而60位职工则早在两个月前就被以买断工龄的形式全体离厂。
“陈馅月饼”不仅沉重打击了南京冠生园,还给月饼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2001年全国月饼销量比上一年同期锐减四成左右,全国超过400亿元的销售市场一下子减少了近200亿元。全国20多家挂冠生园牌子的月饼都受到连累,销量直线下降,少数企业因无法经营而黯然退出了当地市场。受此影响,冠生园集团上海公司在全国12个主要市场中退出了5个。
南京冠生园资产812万易主
2004年1月31日下午3时,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破产资产拍卖在华美达酒店举行。令人意外的是,拍卖会开始仅20分钟即宣告结束,手持166号牌的江苏皇朝置业有限公司最终以812万元卷走标的。
这次拍卖成交的包括南京冠生园的各类生产设备190台套、一批车辆、一批存货及流动资产以及位于广东路53号的有证房产约7300平方米。而南京冠生园的品牌和厂里拥有的土地则不在拍卖之列。这是由于当年与外方成立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时,中方并没有把冠生园的品牌和厂里拥有的土地作为股份参股,此次合资公司破产,冠生园品牌也就顺利回归到南京市冠生园食品厂,也就是南京市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颇有意思的是,南京冠生园的娘家——南京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也派员参加了竞拍,而且他们还是与皇朝置业“斗争”到最后时刻的对手。公司副总丁先生手持016号牌位于买家行列,并报出810万的价格欲中此标,但最终以两万元之差败北。
2004年2月9日,江苏皇朝置业有限公司将拍得南京冠生园的812万元交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资产清算组。至此,经过曝光——破产——拍卖——资产偿还等一系列过程后,走过70多年风风雨雨的南京冠生园正式隐退江湖。
江苏皇朝置业有限公司以812万元人民币买下南京冠生园全部破产财产后,清算小组又对债权人申报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债权申报人251户,申报总金额为2700多万元。后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妥善处置,得到118户理解和支持,并主动放弃1037多万元债权。最后,清算小组确定普通破产债权人135户,应清偿款1350多万元。但在剔除其他破产费用后,可用于偿还款只有320多万元;清偿率为23.825%。
南京中院的法官和清算组的工作人员在清算工作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自从2001年冠生园被曝光后,公司忽然解散,外方也随即撤资,一些主要工作人员突然离开,相关负责人也没了声音,造成资料严重不全而且混乱。另外,由于冠生园设在外省的分公司也要审计清理,到那里不仅路途遥远,人员、资料也都残缺不全,这又为清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此清算组成员和南京中院的法官不辞辛苦,发通知请原公司的财务人员帮助清偿,努力追回企业应收回的款项。在清算过程中,他们还要对上千个品种的低值易耗品进行实物盘点,贴上标签,分类堆放,财务核对,登记造册。“因为清算组对每一笔账目都有记录,大到现有厂房拍卖,小到每笔月饼馅,这点让债权人不得不信服。”
一切准备就绪后,清算小组向债权人发放破产债权人会议通知。2004年7月20日上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下,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破产债权人大会在该中院第一法庭召开。上午9时30分,偌大的第一法庭已被南京冠生园的债主坐得满满当当。债权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天津、新疆、内蒙古等地,涉及的行业包括食品原材料厂、包装加工厂、百货零售企业、印刷厂等。最终参加会议的106户债权人,举手表决,以102户赞成,4户反对,依法通过了清算小组所作的南京冠生园破产清算报告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南京中院破产组法官陈玲刚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拍卖变现的破产财产,要首先偿还国家银行贷款、法院受理费用和相关机构费用以及破产企业的工人工资,应该补交纳的税款等,最后才能偿还相关债务。虽然这次清偿率不是很高,但也是法院和清算组做了许多工作争取而来的。对此,绝大多数债权人也表示理解和感谢。
陈玲刚还说,清偿工作如此顺利,关键问题是许多人还对南京冠生园存在着感情。债主们也纷纷表示,他们拿到钱后更多的是痛心,这么好的企业说垮就垮了,如果还有机会“重来”,他们仍会支持。
7月21日至25日,南京冠生园破产债权兑付工作在南京天华饭店如期进行。偿付工作结束后,清算小组即着手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事宜。
70多年老字号何时再辉煌
南京冠生园凄然谢幕,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感慨和几许期待,南京冠生园这个金色的品牌还在,人们期待着这个在南京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老字号能够有朝一日重现昔日的辉煌。
早在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即将宣告破产之际,公司上级主管部门就已经在考虑如何重振南京冠生园了。主管部门南京市商贸局的有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70多年的老品牌绝对不能就此消失。
该局有关人士介绍说,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按照合资协议,合资公司在50年内有权使用南京冠生园这一金字招牌,合资公司破产后,南京冠生园品牌自然回归到已成为“空壳”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南京市商贸局欢迎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前来洽谈有偿使用南京冠生园品牌。
消息一出,应者济济。房地产业、电脑业、拍卖行、超市等都来竞争,其中南京“福中”公司的负责人杨宗义认为“冠生园这块牌子仍然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深厚的市场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李金生指出,南京冠生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商业价值。假定购买冠生园品牌的价格是合理的,买下后有办法让它生效益,就值得投资,回报也是巨大的。但是,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让人遗憾的是竟没有一家食品和餐饮业为使用南京冠生园品牌与商贸局洽谈。
南京冠生园老厂长周裕龙说,要让南京冠生园重起炉灶,有千万资金就可启动新冠生园经营。
对南京冠生园品牌感兴趣的食品和餐饮企业在最后都没有下决心收下冠生园品牌,而厂方又不愿让非食品和餐饮企业接手,以免再一次砸了南京冠生园的牌子。在长期洽谈无果的情况下,有关方面无奈地想到了拍卖,但是不知为何,拍卖并不包括作为无形资产的冠生园品牌。
设想一下,如果南京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一举夺标,南京冠生园品牌将可望得以重归“肉身”,神形合一。届时,南京冠生园重出江湖,自然顺理成章。但天公偏不作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江苏皇朝从中硬插一杠子,以寸步不让的强硬态度夺得了冠生园拍卖的标王。而江苏皇朝看中的则是南京冠生园的房产,作为无形资产的南京冠生园的品牌又会落入谁的手中?有无东山再起的一天?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南京冠生园梅开二度,难!
南京冠生园破产谁之过
一家具有70多年历史的知名老字号企业倒下了,作为国内第一个因失去诚信而死于“媒体”的老牌食品企业的悲剧,留给人们的却是深长的回味与无尽的思考……
事隔几年,仍有人认为:“如果不是曝光,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怎么会倒呢?”
然而,对于南京冠生园申请破产一事,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咎由自取。曾经一直冲着冠生园这个老字号买月饼的杨老先生至今仍感到气愤:“像这样把信誉当儿戏,不把消费者放在心里的店家,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店面,终究要完蛋。”
1992年9月5日,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368万元,其中美国天普股份有限公司出资820.8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60%,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出资547.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合资之前,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因大幅亏损面临倒闭。成立合资公司第二年转亏为盈,利润连年递增,累计上交利税1560万元,由小型企业发展为南京市政府核定的240家大中型企业之一。
据南京市商贸局官员介绍,开始吴震中只参与冷饮线的一个合作项目,到1992年吴震中提出全面合作,他以美国天普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控股。南京冠生园的许多职工说,吴震中担任总经理后,原来近500名职工大部分下岗或离去,还有相当部分职工被开除,只剩下60多名正式技术职工在岗;前几年就有一些职工向地方媒体举报过“陈馅月饼”内幕,南京一家电台曾作过报道,但是总经理吴震中不思改悔,还对涉嫌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他还在会议上公开宣称:“只要有钞票,没有摆不平的事!
思考讨论
1、南京冠生园的凄凉落幕,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思考。你认为南京冠生园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启示?
2、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
3、结合南京冠生园的败落,谈谈你对“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荣辱观的理解。
案例4 达菲事件
豪夫迈•罗氏公司始创于1896年,为全球第六大制药企业,其在上海有一个合资公司——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氏公司”),“达菲”是罗氏公司2001年9月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治疗感冒的药品。2003年2月广州市发生震惊全国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并由此导致了抢购风潮[i],罗氏公司卷入其中,被媒体指责导致了“达菲事件”,对社会恐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影响。事情的起因与过程如下[ii]:
2月8日,一些网络相继出现了署名为“昨夜西风”的帖子,称:广州市正受到一种未知名病毒侵袭,国家流感预防中心郭某某表示高度怀疑流感病毒的流行,认为是禽流感。“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产品——瑞士罗氏公司的达菲前日在广州全面断货。”另一则网文为:“近期困扰市民的‘非典型肺炎’正是禽流感B-2型,卫生部门已经找到特效药‘达菲’。”一些手机用户也收到了类似的短信。与此同时, 罗氏公司的医药促销人员以“达菲能治禽流感”为由四处游说各大医院进货。
2月9日,罗氏公司举行记者见面会,被邀请的媒体包括广州市内的主要报社和电视台。罗氏公司向记者提供了两份资料,一份是《广州流感》,另一份是《新型抗病毒药物————达菲》,称,他们主动与国家流感中心主任郭某某沟通,是禽流感流行,“达菲”对凶恶的禽流感有效。
至此,“达菲”被各种传言捧为“唯一特效药”。其销量在广东剧增,据统计,2月8日前广东省内仅售1000盒,2月9日后飙升到10万盒;从2月8日起广东有高达80家的医院紧急定货,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珠三角。
随后,广东省卫生厅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分别表态,通过对病人进行有关禽流感的筛查,并没有分离出禽流感病毒。该次医学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也澄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病人感染的是禽流感病毒,“达菲”只是甲型、乙型流感的特效药,对禽流感没有效用。2月18日,国家流感中心原主任郭某公开辟谣:他对具体情况并不知情,是有人利用他的名义断章取义散布谣言。2月19日,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将病原确定为衣原体。
事后,罗氏公司发表声明或通过媒体辩称:事实上是“达菲”脱销在先,广州媒体邀请会在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短信和网上的帖子与罗氏公司有任何关联;医药代表到医院介绍达菲的药理知识等情况是医药代表正常的工作范畴。
目前,一些学者们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达菲事件”进行了深度反思。本文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拟从竞争法角度对这一案件进行评析。
思考讨论
1、上海罗氏制药公司为什么会出现信誉危机?在达菲事件过程中道德是如何起作用的?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达菲事件中,媒体或推波助澜,或力挽狂澜,作用极大。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的?
案例5 记两弹元勋朱光亚:从不谈自己只谈别人和集体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朱光亚曾担任过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举行了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同时,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与核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1945年7月15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原子之火冲天而起,人类进入了核时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他们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进修深造。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先,吴大猷则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在上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学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秘密前往美国,踏上了中国寻觅原子弹的漫漫征途。但让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根本就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能技术,对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学者也不例外。考察组只好解散,人员各奔东西。朱光亚不改初衷,他去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专门从事实验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几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之后,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李政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当初派的几个人,只有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1950年春,他毅然回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创业热潮之中。
  20世纪50年代初,朱光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从事过物理学的基础教学工作。在这期间,商务印书馆于1951年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大概是国内较早介绍这方面知识的著作之一。这也说明,朱光亚回国后一直没有放弃搞原子弹的志向。
  1955年1月,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号召,决定在苏联的援助下,研制自己的核武器。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我国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负责最后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最后决定推荐朱光亚去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26年后的1983年,钱三强在《谈培养学术带头人》一文中,以当年推荐朱光亚为例指出:“他(指朱光亚)那时还属于科技界的‘中’字辈,选他到原子能所,是因为他有以下长处:第一,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第二,他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科学组织能力;第三,他善于团结人,既能与年长些的室主任合作得很好,又受到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第四,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实践证明,他不仅把担子挑起来了,很好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干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现在他还不到60岁,还可以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培养人才继续显身手。”
  毕生精力献给“两弹”
  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诞生了,核梦想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中就要实现了。然而,1959年6月,距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到两年时间,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专家,我国的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正在试生产的企业陷于瘫痪,凛冽的寒潮席卷了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毛泽东发出了向国防尖端技术进军的动员令。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他协助副部长钱三强和所长李觉将军,组建机构、调集人员、筹备设施,一支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大军诞生了。
  中苏关系恶化,给我国的原子弹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援华苏联核武器专家平时就严密封锁有关核武器的机密情报和关键技术,撤走时又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资料,使中国的核武器研制陷入了困境。然而这些难不倒中国的科学家,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所作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交织着继承和否定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设计理论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朱光亚作为研究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主要负责全面的科研组织工作,既抓技术指导、业务协调,又抓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他那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对核武器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考虑到各方面的准备工作,1962年9月,二机部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即有名的“两年规划”。为了尽快操作实施,朱光亚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11月3日,毛主席仔细审阅了这份报告,十分高兴地在上面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周总理在听取汇报时亲切地招呼朱光亚:“请坐到前边来!”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总理,他在总理对面坐下,激动万分。
  当时朱光亚只有38岁,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
  临别的时候,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努力!”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成功了!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万分。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开始组织实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都分别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计划。
  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思考讨论
1、朱光亚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道德品质?你怎么看待他不张扬个人的这种为人处事的特点?
2、为什么说在多样化人生观状态下,必须弘扬为人民服务的主导元,坚持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导向?
 

相关阅读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走进民法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人生价值的特点和取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说课稿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 社会公德大PK微课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设计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诚而有信,...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