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案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
1、继承性。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友情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4、简明性。社会公德语言表述简洁易懂。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以的责任。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20世纪50年代“五爱”教育;60年代学雷锋;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 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春蕾计划”、“扶残助残”、“成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等。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也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会诊的监督作用,使行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在效用明显降低。因此,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
相关阅读推荐: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诚而有信,...
›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说课稿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