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思品高中思想政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公德大PK教案

发布者微信

    

《社会公德大PK》教学设计
所属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微课内容:《社会公德大PK》
所属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适应对象:高职一年级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修养基础》),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对之寄予厚望,并提出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要求。
一、教学设计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秉承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特色旅游院校,培育优秀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以“立足河北,面向京津,融入国际,服务旅游,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既关注教材体系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又注意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质特征之一,形成“以统编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基点、为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行为养成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思路。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面对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面对无所不在的新兴媒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容易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的。虽然容易做到 “进教材、进课堂”,却不容易做到“进学生头脑”。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团体活动”为载体,让《修养基础》教学更贴近心理指导,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社会变革,更贴近形势时事,更贴近修养行为,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道德品质”的第一节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模块,也是大学生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尤其是做到“知行统一”,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内容较多,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达到直抵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向德向善。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社会公德规范;
2.情感目标:从情感上认同社会公德;
3.能力目标: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公德,并敢于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说“不”。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师导入新课: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授课都是围绕一个“德”字而展开,人生有三大舞台,在每一个舞台,我们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情展示人性之善。上一次课我们讲了公民道德,今天我们来讲社会公德。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都离不开公共生活:你出门坐公交车、到教室上课、去银行取钱……,每一个场景都说明我们生活在公共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要不要遵守社会公德?因此,今天,我们就讲“社会公德大PK”。
社会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如果大家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公德,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大家在生活中做的怎么样?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游戏来验证一下!
(二)团体活动“社会公德大PK”
游戏规则:
1.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K纸,一分为二;做4张长纸条,4张短纸条;
2.长纸条上面写上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短纸条上面写上违反社会公德的表现;
3.每人都与小组内其他成员PK,方式是剪刀、石头、布,赢的人得到对方的长纸条,输的人得到对方的短纸条。当小组成员中出现有人手里都是长纸条或短纸条时,小组活动结束;
4.班级分享:各组手里都是长纸条或短纸条的同学到前面大声读出内容,并在读的时候前面加上一个“我”字!
全体学生以诤友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公德大PK”,每组手里都是长纸条或短纸条的同学参加班级分享。
(三)班级分享
每组手里都是长纸条或短纸条的同学参加班级分享,请他们大声的读出纸条上的内容,并且在读的时候前面加上一个“我”字,然后问这些同学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提升
通过班级分享的环节,我们发现手里都是长纸条的同学,读的时候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他们自己也认为很倍感自豪;而短纸条的同学明显底气不足、有羞耻感,这说明学生是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赞赏,哪些是错误、要进行改正。
没有参加班级分享的同学,手里既有长纸条也有短纸条,这才是社会大众在社会公德方面的真实现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表现好的和不好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发扬光大、不好的方面,要进行及时改正,做到“扬长避短”!
结合团体活动的内容,让学生逐步总结出社会生活需要的公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倡导大家做践行社会公德的典范。
(五)课后作业
充分发挥学生手机的功能,布置两个作业,以更好的巩固本次课堂教学效果:
1.调研校园社会公德状况,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报告(照片、视频均可,下次课展示);
2.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校园的公德问题:起草“社会公德倡议书”,让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在我院蔚然成风!
五、教学方法
1.“团体活动”教学法。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高专学生长于动手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团体游戏“社会公德大PK”,让学生在游戏中去体会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努力做知行统一的典范。
2.讲授法,教师结合学生PK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公德的20字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循循善诱,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以课后作业为载体,组织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综合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六、教学总结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地听,主动地想,主动地做,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
2、团体活动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其中评论和讨论,有助于其明辨是非和行为养成。
4、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小组活动及班级分享环节,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