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3-31 15:1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一、全卷书写(4分)
二、积累•运用 (22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曦月( ) 攲嵌( ) 裨益( ) 俶尔( )
悄怆( ) 门牖( ) 麋鹿( ) 呷浪( )
2.课文内容填空。[来源:Zxxk.Com]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 ) ,草木泉石渐( )。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 ),直者如( ),立者如( ),卧者如( )。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张岱, (朝代)散文家,著有 《 》《 》等。
②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游记上有重要贡献,他著有《永州八记》。
4.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
②且莫,皆宿 ( )
③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 )
④夫不能以游堕事 ( )
5.品读下面句子蕴含的感情。
①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诗词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 ,“ ”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7.默写贺知章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8.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答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自主阅读 (20分)
(一)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
10.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二)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B.①脱笼之鹄 ②曝沙之鸟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1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5.翻译。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研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6.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
②写人之美:
③写物之美:
④写情之美:
四、拓展延伸(24分)
(三)
山 的 呼 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 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 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憧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7.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我 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18. 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①白天的玉山:
②夜晚的玉山:
19.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20.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21.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四)杜甫草堂记
金陶
①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 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②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③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 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④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 出了半个盛唐。
⑤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 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⑥这才是你的草堂。
⑦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⑧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⑨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⑩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 选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有删节)
22.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脚步沉重。
23.“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文中 “生活的最初状态”指的是什么?
24.阅读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此时才真正走近了杜甫?
25.第⑦ 段中,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6.联系本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保护文物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五、创新作文(50分)
27.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文题一: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文题二:校园 (填与景色相关的词,如春色、晨景等)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参考答案
1.xī qī bì chù chuàng yǒu mí xiā
2.深 幽 盖 幢,立 人,虬
3.①明末清初《西湖寻梦》《陶庵梦忆》②柳宗元
4.①“阙”同“缺”,中断 ② “莫”通“暮”,傍晚③“纪”同“记”,记述 ④“堕”通“隳”,毁坏,耽误
5.①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产生的忧伤以及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②表现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6.①雁云 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 ②将军白发征发泪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第1——8题共22分,其中第1题4分,第7题6分,其余每题各2分)
9.D 10.①缺 ②太 阳或(阳光)③真、实在 ④早晨
11.①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12.B 13.D 14.D
15.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6.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写了春山之美: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如“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课文的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
(第9——16题共20分,其中第15、16题每题各4分,其余每题各2分)
17.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 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18.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构如幻 ②山籁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19.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球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
20.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显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写后分写、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21.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 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因为作者所见的竹林、豪华的宅门、敞厅式的建筑,全系后人“杰作”,而这些“杰作”,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遗迹的魅力与震撼力,让作者为之茫然。
23.历史遗迹的本来面目或历史遗迹所反映的历史真相。24.作者看到茅屋时,想到了当年杜甫困顿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
25.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他虽身处困境,却能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26.要善待历史遗迹,保持遗迹原貌;不要以修缮、开发等名义,人为破坏文物古迹的原貌。
(第17——26题共24分,其中第17、20题各4分,其余每题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