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写作强化训练资料33 给文章留点“空白”

发布者微信

    

给文章留点“空白”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水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同样道理,我们在写作时,不要怕别人看不懂,把话说尽了,使文章“言尽意尽,全无余味”,而应“引而不发”,留点“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就是写作上的“空白”艺术。
有一篇题为《卖柿子的姑娘》的作文是这样留“空白”的。文章写一个姑娘卖柿子,迎面走来了母女俩,妈妈问:“柿子多少钱一斤?”姑娘答道:“一元五角钱一斤。”妈妈拣了一个自己先尝起来,又拣了一个给女儿品尝。尝罢以后,这位妈妈说:“这柿子没熟透,涩得很,我们不买了。”可女儿却不依,嘟着嘴说:“妈,柿子甜得很,我要买嘛,我要买嘛!”母亲白了女儿一眼,拉了她要走,这时卖柿子的姑娘拣了两只大柿子,送给了那女孩。文章就这样戛然而止。不难看出,这正是小作者故意留下的艺术“空白”。文章虽然没有发表任何议论,可是,***自私,女孩的天真,卖柿子姑娘的善良、纯朴,完全蕴藏在这空白之中了,它激发了读者自己去想象、去领会、去品味,从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当然,文章中的空白,绝不是空洞疏漏,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特殊减笔,是以简胜繁,它往往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剪纸的联想
    
有一次,看一位老艺人剪纸。只见他拿了剪刀在一张大红纸上灵巧地舞弄着,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梅”图便剪成了。这时,听见旁边一位女孩子说:“真可惜,一张红纸大半都给剪去了。”看看地上,果然有堆红纸屑。可这却让人想到了一个写作上的问题,即如契诃夫所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所谓“不好的地方”,就是指那些游离于主题的文字。这些文字本身可能很“优美”,为了得到它,或许作者已是花费了不少心血,但如果因此不忍心割爱,让这些“不好的地方”存在,那结果只能败坏整篇文章。聪明的作者是决不会吝啬这些的,就像前面那位老艺人对那堆纸屑,他瞧都没瞧一眼,他的眼睛只看见喜鹊在梅枝上跳跃。
    
文不厌改,著名作家常常大刀阔斧删掉“不好的地方”。
    
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共写了206篇寓言,其中绝大多数经过了精心删改,如寓言诗《杜鹃和雄鸡》,草稿有200行左右,而最后发表出来的定稿竟只有21行。
    
散文《一只木屐》,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代表作之一,她在脑海里酝酿了整整15年之久。作品问世后,她说:“这篇文章刚写好时有2000多字,后来删掉1500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800字,不能再短了!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这一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短些。”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与别人的有雷同的地方,就认为是浪费笔墨,毫不犹豫地扔掉重写。
    
由此可见,好文章不是靠“天才”、“灵感”从脑袋里“飞”出来的,而是要反复推敲,删掉“不好的地方”。作家是如此,我们初学写作的同学更应如此。愿少年朋友在写作文时,切记叶圣陶爷爷的一句话:“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看图作文怎么“看”
    
作家秦牧曾经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可见,“文”与“画”本来就是共通的。“看图作文”就是把用线条和颜色表现的社会生活,再用文字表达成各种体裁的文章。看图作文“看”是“写”的前提,要“写”好必须先“看”好,这就得讲究“看”法。
    
第一,要按照顺序看。在一幅图中,人、景、物很多,不能随心所欲,走马看花。那样容易遗漏某些内容,影响对整幅画意的理解。而应当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逐步细察才好。
    
第二,要抓住特点看。对于画面上的人、物、景要观察细致,抓住特点。对人要注意容貌、神情、姿态、衣着、身份、年龄;对物,要注意形状、色彩、结构、大小、位置、作用;对景要把握季节、气氛、时间、地点。只有这样,在作文时才能表现出画面的特点,反映画面的含义。
    
第三,要分清主次看。把画看仔细了还不够,还得进一步思索画面上人——物——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中心人物是谁,主要事件和主要场面是什么,分清主次,才能准确地领会图的中心思想,做到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第四,还要边看边想,充分展开大胆的想像。如从画中人做什么,可以想像他在想什么、说什么;从画中静态的人与物,想像出动态的人与物;从画中人想像到画外人……总之,张开想像的翅膀,就可以使静止无声的图,变成一部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立体电影”了。
     
对多幅图的看图作文,先要看清第一幅图,将其他图与第一幅比较其变化之处和新出现的事物,因为这些不同的部分正反映了事件的发展变化

契诃夫的神奇手记
果戈理的“万宝全书”没有中文译本,我们无从借鉴,但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契诃夫手记》我们有幸目睹,现摘抄几则:
1. 某昏官把儿子打了一顿,因为儿子在学校里所有功课都得了五分,他认为这是坏成绩。后来人家说五分是最好的成绩,是他弄错了,他又把儿子打了一顿,因为他生自己的气。
2. 有人每次在报上看到大人物的死讯就穿上丧服。
3. 她脸上的皮肤不够用,闭嘴的时候必须把眼睛睁开;闭眼的时候必须把嘴张开。4. 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一根车杠下去,过上一年就能长出马车来。
    
契诃夫的这几则手记,第一、二则写人,第一则有比较完整的故事,以两次打儿子的事写出了官吏的专横霸道;第二则只写一人的一种行为,趋炎附势和奉承阿谀的嘴脸已跃然纸上。第三则写人的外貌,贵妇人的“胖”活灵活现,令人捧腹。第四则记一句夸张的妙语。         
    
小朋友们可以细细领悟,学习作家们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你还没有信心和勇气提笔,那请听果戈理的谆谆教诲:“没有什么,您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提笔写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文章切忌“统一着装”
    
衣服式样可以相同。你瞧,校园里统一的“校服”,穿起来齐刷刷的,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而文章却不能雷同,千篇一律,否则,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说,文章忌“千人一面”、“统一着装”。
    
可是,不少同学在作文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穿着“统一服装”。如:描绘孩子外貌,不是“苹果似的脸蛋”,就是“大大的眼睛”,犹如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描摹春景,或是“和煦的春风”,或是“柳树绽出了新芽”,似乎春天的景色处处一样;写老师,总是“灯下备课”,“带病工作”;写“学雷锋”,不是捡到钱包,就是打扫卫生;要是写读后感,一定是“读后,我的心里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等等。像这种似曾相识的文章,平平淡淡,苍白无力,怎能吸引人呢!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文章“统一着装”的毛病呢?
    
一是注意观察。事物是五彩纷呈的,世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孪生也有细微的差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因此我们对事物不能只有模模糊糊的大概印象,而应仔细观察,抓住它的特点;二是要认真学习范文,独立思考,注意“消化”,切莫怕艰苦,一味凭着别人的文章模仿抄摘,敷衍成篇。这样写出来的当然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一定是一篇有自己特点的好文章了。
    
记得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比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比的则是蠢才了。愿少年朋友记住这句话,在写作时独立思考,精心构思,努力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来。

由“筛豆”想到的……
    
出身在农村的同学,大凡都亲眼见过“筛豆”的情景。黄豆刚从豆萁上拍打下来时,豆荚、泥块、砂粒等混杂在一起,有经验的农民就先用“扬”的方法,借助风力,让一部分“轻飘飘”的杂质随风吹走;再来“簸”的一手,用畚箕几上几下一簸,便把泥粒、砖屑等杂物给“簸”了出来;接着便用“筛”的方法,把留存的其它杂物毫不留情地全都给“筛”了出来。这么一“扬”、一“簸”、一“筛”,把黄澄澄的豆粒给分离了出来。
    
由“筛豆”联想到了文章的选材。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时,在选材上常犯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想到什么写什么,捡在篮里便是菜。这样往往把一些闪光的好材料给埋没了,该突出的没突出,该略去的却说了一大堆。我们写文章,选材料要是也像“筛豆”那样,经过这么一“扬”、一“簸”、一“筛”的过程,舍弃与反映主题无关的材料,中心也就会更突出了。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养龟日记》,全文仅500多字,却在一次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的获奖诀窍就是讲究筛选。起初,她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如在《辞海》上查找了乌龟在动物学上属什么门、什么纲、什么目;又从书报上了解到乌龟的生活习性,龟壳的药用价值以及乌龟的种种趣闻。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动笔写了长长2000多字的一篇日记,但这些材料就像刚从豆萁上拍打下的黄豆一样,泥砂混杂,显得平平淡淡。后来,她反复筛选,抓住了“乌龟争食”、“乌龟测报气象”和“乌龟磨甲”3个有趣的材料,精心构思,终于写就了获奖佳作。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可见,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在选材上必须舍得下功夫,要讲究一个“真”字和一个“新”字,同时还要讲究一个“精”字,学会象农民“筛”黄豆那样的本领,去粗取精,割舍与主题无关的材料,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