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蜀相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10-08 13:4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蜀相
  •   公告:

    

蜀相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诵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二、 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三、 课文朗诵
(1)、学生试读、正音
  (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
  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请一个学生读,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集体朗读全诗。
  ④ 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具体分析诗句的内容、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长使英雄”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学生齐读
  四.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问题:第一联写作上有何特色?
  解答: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武侯祠庙所在了。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笔;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
  问题: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解答: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问题:一、二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由向往而能得见,自远望而及近观,从寻觅而至入庙。合起来,描写出祠堂内外的景色。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问题:第三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问题:第四联与上一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毕竟并未完成他的事业就病死军中,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于是第四联水到渠成地熔铸而出,第四联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此诗句中景与情有何关系?
  明确:“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景、情关系:乐景衬哀情
  讨论:关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手法
  明确:反衬(以动衬静)
  五、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六、练习检验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 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之情。
  2.“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 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 ,葬送了基业。
  3、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万分感叹。
  B.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极为工整。
  C.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D.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
  附:板书设计
  前两联:写景 借景抒情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后两联:兴怀 直抒胸臆


 

上一篇文章:童年的问号教案

下一篇文章:论趣教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