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优秀评比教案 生命生命

发布者微信

    
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珍惜,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世界的一切生命充满爱心。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她就是凭着这样的一颗爱心和一双残缺的手(出示杏林子“手”的照片和杏林子的著作)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她把生命的一点一滴都尽现在她的书中,读她的书,让人振奋,让人赞叹。齐读杏林子的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并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生命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自我建构
(一)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1、生命是什么呢?在杏林子眼中,生命就是飞蛾鼓动的双翅,生命就是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在老师的眼中(出示图片)生命就是画眉那美妙的歌声,生命就是孩子们如花的笑脸,生命就是树木嫩绿的枝条;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2、学生写。
3、全班交流。
4、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背诵优美的段落。
5、小结。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设置了练笔环节,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这真真切切的生命经历。
(二)、作业:
1、推荐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
乐曲《命运》《二泉映月》
2、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3、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需要起点”上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需要起点”上,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了语文生活化的精髓,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倾听心跳
【教学反思】
一首生命的赞歌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作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个生活中极小的事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这篇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不是难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而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而学生对生活的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所以难在如何让学生从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义。感悟生命的这样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上不好的话,很容易上成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在设计这一课时,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上出真正的语文味。对老师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挑战。上课时,我作了以下大胆尝试:
一、重组教材,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基础。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杏林子当时生命的写照:从飞蛾身上,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疾病会突然间夺走她;从香瓜子身上又看到,自己的生命可能会像瓜苗一样活不了几天,但也要顽强地生活下去。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入文本学习,对文章我进行了大胆的重组,一开始,就用杏林子曾经写过的一篇对生活失去勇气的日记和这篇文章的结尾中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文字,进行作一个鲜明对比,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晰地认识到杏林子的生命历程。然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的态度有那么大的转变?她对生命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注重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
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角色置换理解了一只羸弱的飞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对生命的热爱。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讲述了她的一生,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不幸命运的抗争,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写下此时自己对生命新的思考。这样做,一是读写结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经历,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上下来,看到了优点,也发现了课堂上很多的不足,比如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语可能太多;对待学生的答问,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的语言应该更为精练,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