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发言相结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录象资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学时分配: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这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进行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破解一切中国革命问题的逻辑起点,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阐述,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进程和科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国情,看一看中国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1840年6月,英国以保护非法的鸦片贸易为借口,率先挑起了侵华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国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这个“半”字。“半”字,不是我们用刀来切西瓜,一刀下去,半个的半个。“半殖民地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社会”而言的;“半封建社会”是相对于完整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与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相比,清政府没有垮台,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对中国的统治,中国从表面看还是独立的,而在实际上已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从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中国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首先在五口通商地区瓦解,并逐步向内地蔓延,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存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而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吗?不!因为制定和执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革命阶段当中,应当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力量,这些问题,我们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解决,没有摘清楚。”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即着手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①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概括,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这一理论只有在这时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还没有充分的经验,包括正面的经验,特别是反面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应向何处去?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对于革命的对象问题一直比较模糊。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将斗争锋芒直指满清王朝,可是却将洋人当作“洋兄弟”;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举起反帝大旗,却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将封建统治者看作朋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却并不反对帝国主义。
中国革命的对象问题一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到党的二大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对象里,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敌人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如袁世凯、蒋介石之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敌人。官僚资本主义为什么也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新概念,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断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指出,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依靠反动政权积聚起巨额的垄断资本,这就是官僚资本。掌握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四大家族控制了以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中心的全国金融,享有种种金融特权。他们通过币制改革、发行公债等手段,掠夺了人民大量财富。四大家族积聚的财富在10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官僚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的70%。国家财富落到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少数人手里,造成中国民穷财尽,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其它阶级有许多不一样。无产阶级大公无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并富于组织性、纪律性,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其次,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为什么呢? 无产阶级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因此,无产阶级应当具备应有的觉悟。而在旧的社会制度下,要求整个无产阶级提高到应有的觉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一个首先觉悟了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我们的事业则将一事无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使他们在斗争中发挥领导作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提到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下对四个阶级分别进行论述:
中国无产阶级阶级大公无私,富有远见,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阶级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榨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农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复杂的社会群体。
毛泽东特别指出,小资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除少数人为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服务而反对革命外,大多数人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而具有革命要求,在现阶段的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离开革命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毛泽东:“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常常表现为动摇和妥协。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什么?毛泽东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
(1)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由于近代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以新民主主义所要革除的就是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政治、旧经济和旧文化,而要建设的则是能够体现新民主主义精神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主张。新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所谓国体问题,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问题。
我们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什么呢?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所谓政体问题,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即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问题。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什么呢?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呢?
中国既不可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要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条路当时中国都不能走。
毛泽东指出,中国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然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措施概括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呢?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张闻天说“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内涵都是一样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近代主要有两种革命和两种国家形态的论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学说,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资产阶级平民革命,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纲领。实践这一纲领,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发刊词。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回顾了党走过的18年革命历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致胜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这种说法深刻地点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个最有分量的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泽东还强调:“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我们分三个部分集中学习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首先我们学习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
“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强大的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科学地论证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为什么走这条道路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其理论闪耀着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毛泽东在1928年10月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又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单纯的农民战争是难以取得完全胜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是农民阶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成为革命战争的正确领导者。
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它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问题。“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深刻论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必须处理好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关系。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城市工作,农村包围城市的目的是最终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
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②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③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由于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①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面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
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①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因此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做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本章小结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发展方向。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阅读推荐: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说课稿 新民主主义...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课设计 实事求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