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2月19日上午,在沈家门第一小学,我有幸聆听了赵斌娜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这就是一堂好课。
一、具备民主和谐的有效学习氛围
赵老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能团结协作,最终形成了相应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事实求是的态度。
二、学习途径——动手操作是有效的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关键中的关键,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本节课有操作活动、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用活动三个方面,下面我重点谈谈操作活动。
1、在实践材料上下了工夫
操作实践的材料是精心选择的,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用卡纸制作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各几个,这样学生在操作时候,便于选择、测量、拼摆、观察、思考问题,而且这些三角形颜色醒目、比较大,学生应用起来很得手,操作的材料和学生的动手实践配合恰当。
2、找准时机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本节课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一是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进行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识;二是在初步得出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出现内角和偏差的原因是测量误差造成的。给学生提供的这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效果,更重要的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 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把实践操作和数学思维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是外在的直观的印象。在本节课中赵老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结合起来,先让学生思考出可以用量、撕和拼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接着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实际测量。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的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进行抽象概括。做到边动手,边思考。同时学生获得了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了解决一些类似的一系列的问题,提高了实践动手的有效性。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