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内容不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但却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也为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作好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因此,本节教材对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掌握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本课知识要点: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在教学中要学生注意与三角形中线进行比较.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教法选择:
概念,定理,练习那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三部曲,如果定义和定理都直接抛出.就淹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且定理的证明在这个版本里跨度也太大,最后也只能生硬地给出;如果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结论是容易得出了,但“填饱肚子容易了,却不利于肠胃锻炼”,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用问题串设计教学的方法,即设置了有一定目的的由有一定空间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提炼与探索。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形成
问题一: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后面中位线的概念形成和中位线的性质探索做铺垫.
处理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得出具体的方法,并展示其结果.
问题二:有几种剪拼方法?每种方法里的剪痕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共有三种方法.观察猜想也好,实验验证也罢,先让学生说出剪痕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内涵,我们需要给这类线段起个名字.这样中位线概念引进的必要性就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概念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
处理方法:名字可以老师给出,定义可以由学生来下.
问题三: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
设计意图:性质再次有学生自己说出,并受问题一的启示,寻找
证明的方法(否则这种无种生有的方法是难以想到的).
处理方法:学生概括并叙述性质;师生共同用符号语言表示;
学生寻找证明方法并实施证明.
(二)知识应用:
1.试一试:已知△ABC:
(1)它有几条中位线?画出它的所有中位线。
(2)在上图中作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
2.(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3cm,
∠B=60°,那么BC= cm,为什么?
∠ADE= °,为什么?
(2)若在△ABC中, 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AB、AC、BC的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 则△DEF的周长是 cm.
若AB=a,AC=b,BC=c , 则△DEF的周长=________,如果G,H,K分别为DE,EF,DF的中点,则△GHK的周长=________;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A.B两点被建筑物隔开,在AB外选一点C,使C能直接到达A和B,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D、E.(1)如果DE的长是36m,则AB=____m。(2)如果DE之间有物体阻隔,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 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如果AC=BD ,猜想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2)如果AC⊥BD呢?
继续延伸:
1.如果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存在什么关系 ?
2.上问中的菱形改为矩形呢?
3.当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它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结论: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顺次连结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设计说明:通过探讨,总结出中点四边形的特性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P104 习题3.6 1、3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