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说课流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素质目标坚持唯物史观,屏弃封建迷信、***功等错误思想,端正对各种宗教的态度,坚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加深对党的创新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作用的认识,此外,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理念,促进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材地位与作用 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第二学期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对学生学习专业课,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指导作用。
本节地位与作用 地位与作用:承前启后,对学生学习第三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学情
从宏观上看,学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装头脑,指导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
从微观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此知识为铺垫,学生理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困难的。
应把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创新上。
案例教学,大到国家,小到身边的案例。
(四)学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②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③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④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为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学习”,本节课从案例式教学出发,结合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上静止信息加工成用图片、音频、视频生动形象的动态信息,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和密度。
(六)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境 引入概念
导课:人类的起源 百年“口号”回顾 鲁迅: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引入本课内容,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②讨论研究 深化概念
对社会存在的概念进行分解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对社会意识概念进行分解(用图表表示)
③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重提导课三个案例,引出本课重点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驳斥唯心史观,导入唯物史观
用案例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④任务后延 自主探究
为达到本课素质目标,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难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七)考核标准
“两课”考核办法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论文)、学期测验(开卷)五个方面,以百分制计算,每部分的比率分别为30%、10%、10%、20%、30%。
实践教学:1学分 参观、调查、知识竞赛等形式。
合理性分析:
我院以理工科为主,很多学生对“两课”的学习认识不足,但对成绩却很“重视”,如果采用传统做法 ——“一张卷定成绩”或期末写一篇学科论文决定学生成绩的传统做法,很难做到成绩的公平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改革之后,加大了对学生平时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法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