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音乐高中音乐

第九交响曲说课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3-04 10:2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第九交响曲
  •   公告:

    

鉴赏《第九交响曲》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2、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特征。
3、初步懂的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作品的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以及崇高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的音乐风格。
2、初步懂的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
3、掌握《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难点:
掌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及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750年至1820年左右,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在欧洲掀起了著名的“启蒙运动”。启蒙主义者们对传统宗教的权威,反对封建专制特权,提倡科学知识,推崇“理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场运动对整个欧洲的思想与文化艺术(包括音
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艺术开始逐渐走向市民社会,出现最早的公众音乐会。“启蒙运动”渴望人类社会平等,四海一家的人道主义理想体现在许多音乐工作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典范。此外,启蒙主义者对“返回自然”的追求则使音乐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从晚期巴洛克的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的风格,转向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的风格。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期,因而也被人们称做“维也纳古典派”,这个乐派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法国伯恩市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最后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既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引路人。他的父亲是科隆选候的宫廷歌手。贝多芬5岁随父学习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去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隆尔勃、刘希兹贝等人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800年左右,听力显著恶化,但他仍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命运》、《田园》等。1820年两耳失听,此时创作著名《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以及最后的五种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贝多芬所作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音乐创作反映出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创作手法上,他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和声充满活力,节奏空前活跃,旋律表现及其丰富,增强了管弦的交响性和戏剧性。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音乐推向高潮。概括的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集古典主义的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第九交响曲》是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彻底被推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写成的。在那艰难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的信念,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号角。因此,在《第九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又回到英雄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了尽可能多的听众更加明确的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他在最后第四乐章中用人声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部分语句。就这样,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团结和友爱。


靖边中学 吕广东
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