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0-07 14:1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从种植到收获
- 公告:
从种植到收获
教材分析:
《从种植到收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本地区一些主要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2.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各种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媒体:
《丰收之歌》、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本地农作物图片。
课前准备:
1.分小组调查搜集本地区一些主要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相关资料。
2.小组准备各种活动用具,如花生、马铃薯头饰、锄头等。
3.收集自己家中种植生产的农作物。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歌,好吗?
2.听后介绍:这首歌曲描写的丰收画面多么令人神往呀,但这些丰收的果实得来多么不易呀!它渗透了劳动人们辛勤的汗水。
3.板书课题。
学生边看录像,边自由发言。
通过歌曲录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资料交流。
1.出示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介绍。
B.口齿清晰,讲述有条理。
2.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搜集情况,并适当指导。
1.学生小组内展示搜集的图片和资料。
2.讨论汇报的形式(花生的种植、马铃薯的种植、冬瓜的种植、辣椒的种植等)。
让学生通过相互讲述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农作物的生长的知识。
三、展示分享。
同学们,我发现你们回去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各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搜集到的一种本地的农作物,哪个小组先来?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1.让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2.学生通过介绍、了解这些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四、学习《节气歌》。
1.同学们,从刚才四个小组的汇报介绍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现象呢?(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季节都不同。)板书:季节性
2.同学们都很细心,是呀,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早就根据四季划分,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并作简介。)
1.学生小组合作,讲述自己的发现。
2.齐读《二十四节气歌》。
3.学生讲述自己对生活中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了解。(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暑那天,用冬瓜,荷叶熬汤清热解暑等。)
让学生知道农业生产与节气有关,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
五、分析探究。
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现在老师请你们观看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大家边看边想: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吗?错在哪里?从这个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生产周期长
不违农时
1.欣赏寓言故事。
2.学生小组交流:谈自己的理解、感悟。
3.个别学生汇报。
让学生学会用分析探究的眼光去评价故事中人的做法,从而明白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季节性,而且生产周期长,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六、资料展示
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本地农作物的种植情况,现在跟大家分享,好吗?(展示本地的几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水稻,玉米,甘蔗,丝瓜,蕃茄等。)
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了解更多些本地区农作物的有关知识。
七、考查巩固。
同学们,我们本地区的农作物远远不止这些,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知道得更多。(出示考查题:猜谜语;抢答题;连线题。)
1.猜谜语。
2.分析,抢答。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八、齐唱《节气歌》。
同学们,丰收的果实固然可喜,而我们的祖先根据四季的节气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种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更使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让我们紧记节气歌,把祖先的伟大创造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吧!
学生边拍手边唱《二十四节气歌》。
用节气歌结束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其尊重劳动者,为他们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情感。
九、作业布置。
搜集其他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的有关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
从种植到收获
季节性
种植 -------------------- 收获
生产周期长
不违农时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生活,搜集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教学。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生活。因此,为了使学生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教学本课时,采用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每人搜集本地的一种农作物产品,了解它们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然后回到小组交流,最后,推选一个代表小组到台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如“花生的种植”这个小品,看到爸妈不停地擦脸上的汗水,儿女也不时捶捶背,这样,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农业劳动过程的艰辛,丰收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尊重父母,家人以及一切劳动者。
2.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开始,注意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从种植到收获》这一课时,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问题,学生对这种说法很陌生,对它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识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明白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我们熟识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的,它反映了四季气温、降雨、物候方面的变化。如:“清明”这一节气,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这种天气正是种植的好季节。又如“大暑”这一节气,民间都喜欢在这一天熬冬瓜荷叶汤解暑。这样一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对学习的内容也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就相应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儿童的生活,那学生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起来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让有些能力差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热热热闹闹走过场。